1.关于冬天的五言古诗1、原诗: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2、译文: 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 满怀愁思,夜晚更觉漫长,抬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 十五月圆,二十月缺.有客人从远地来,带给我一封信函. 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着我,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 把信收藏在怀袖里,至今已过三年字迹仍不曾磨灭. 我一心一意爱着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 3、注释: 三五:农历十五日; 四五:农历二十日; 三岁:三年.灭:消失; 区区:指相爱之情。 2.关于冬天的五言古诗1、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出自: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译文: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自:唐·柳宗元《江雪》。 译文: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出自: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译文: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出自: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5、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出自:唐·祖咏《终南望余雪》。 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3.关于冬天的五言古诗1、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出自: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译文: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 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自:唐·柳宗元《江雪》。 译文: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出自: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译文:暮色降临山色苍茫愈觉路途远,天寒冷茅草屋显得更贫困。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风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来了。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出自: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5、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出自:唐·祖咏《终南望余雪》。 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4.冬天 五言律诗商山早行唐 温庭筠【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作者】:温庭筠 唐【作者小传】: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 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 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 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 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 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注:部分版本为枳花照驿墙,现查大部分教科书已改为“明”:明,使…明艳。 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体裁】:五言律诗○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音】chén qǐ dòng zhēng duó ,kè xíng bēi gù xiāng晨 起 动 征 铎 , 客 行 悲 故 乡.jī shēng máo diàn yuè , rén jì bǎn qiáo shuāng鸡 声 茅 店 月 , 人 迹 板 桥 霜.hú yè luò shān lù , zhǐ huā zhào yì qiáng槲 叶 落 山 路 , 枳 花 照 驿 墙.yīn sī dù líng mèng fú yàn mǎn huí táng因 思 杜 陵 梦 , 凫 雁 满 回 塘.【注释】: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 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注词释义】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据考,温庭筠幼时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瓠县(现在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曾自称为杜陵游客。 那么,这句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作者曾在此寓居。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回塘:园而曲折的池塘。 【古诗今译】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 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 ”、“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 5.【有关冬天的古诗,四言绝句.四首,】1、《子夜冬歌》【唐】崔国辅 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4、《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5、《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6、《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7、《冬至夜怀湘灵》【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