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晏殊的词有什么特色呢晏殊词的艺术特色:其一,晏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激烈的字眼,而是努力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表达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和少许敏感而旷达的惆怅,表现出一种雅致含蓄的倾向。 其二,晏词语言凝练,平淡而富有韵味,明净圆融,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其三,晏词构思曲折精巧,表现自己对多彩人生的内心体验,耐人回味。 例:《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通篇以小园的暮春景色来渲染作者心中无限的旧欢新怨,情景交映;更为难得的是词中还渗透着一种澄澈圆融的理性观照,创造出情中有思的意境,这样就使伤春之情升华为具有永恒意味的人生感触。词旨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意阑珊的惋惜,抒发了他轻淡、幽微的富贵闲愁,但在情意缠绵中又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体现出人生有限、时间永恒的况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春残花落,象征美好年华的消逝,新燕归来,又似曾相识,象征着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再现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而是蕴含着变化。 这是晏殊对自然、人生的通达、圆融的观照。 2.晏殊的作品、写作风格及相关内容晏殊诗文富闲雅而有情思。 其诗文集有二百四十卷之巨,内容多吟咏富贵气象及闲情雅思。《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其代表作,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传诵之名句。 刘颁《中山诗话》云:"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清冯煦《蒿庵论词》云:"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初祖。 "今人饶宗颐《词集考》云:"近人汇辑敦煌出土曲子,其不俚者,与晏、欧词极相近,故其渊源实应上溯中晚唐也。"这首词是晏殊的名作之一,基本上代表了晏殊的艺术风格。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诗、文、词兼擅。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 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 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 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 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 一阵小风吹过,花瓣一团团地随风飘舞,好看极了。晏殊看了,猛地触动了自己的心事,不由得对王琪说:“王先生,我每想出个好句子,就写在墙上,再琢磨个下句。 可有个句子,我想了好几年,也没琢磨出个好下句。”王琪连忙问:“请大人说说是个什么句子?”晏殊就念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王琪听了,马上就说:“您干吗不对个——‘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一听,拍手叫好,连声说:“妙,妙,太妙了!”晏殊词珠圆玉润,和婉明丽,总体风格接近冯延巳,但成就过之。 晏殊的精神生活既如此潇洒出尘,优裕的物质生活自然难以满足他渴望探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心灵。他敏感的心灵常常无端地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处,他善于从繁盛中体会孤独,在歌乐中品味空虚,在圆满中体会不圆满。 于是一缕轻烟薄雾似的哀愁就涌入笔端,化为幽怨深至的小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云:"晏元献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 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 ……稍阑即罢遣歌乐曰:'汝曹呈艺已遍,吾当呈艺。'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 前辈风流,未之有比也。"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清平乐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 总把千山眉黛扫。未抵别愁多少。 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 兔走乌飞不住,人生几度三台。清平乐春来秋去。 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 光景千留不住。酒阑人散忡忡。 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浣溪沙宿酒才醒厌玉卮,水沉香冷懒熏衣,早梅先绽日边枝。寒雪寂寥初散后,春风悠扬欲来时,小屏闲放画帘垂。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以前,在那么长的时间里,词被当作“小道”,被当作“诗余”,很多正统作家并未有意去创作它,或是偶有创作也不愿被人提起,把创作词看作与儒家传统的“正”背道而驰的事情。到了北宋中期的晏殊、欧阳修开始,士大夫才开始大量创作词,有意把词作为一种抒情述志的文体工具。 晏殊与欧阳修二人并称,其词作被称为“晏欧体”,这是因为二者有可以并称的共同特征。晏、欧二人都创作了为数较多的词作,二人开创了宋代士大夫大量作词的先河。 我们可以看到,晏殊的词还具有很浓重的传统士大夫的色彩,其词大多出于宴席之间的应歌,反映当时高层士大夫的应酬与生活,他们对生活的感慨想法。而其关于爱情的词也写得较为深邃。 即使描写相思恋情,也能看出士大夫精神状态的影子。对于柳永创作的大量俗词,晏殊是持强烈的反对与严厉的批评的。 而欧阳修虽师承晏殊,身为士大夫,但由于其个人性格与生活上的原因,他能够对柳永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借鉴。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同时看到士大夫的秉正与才子的浪漫。 在欧词中,描写女子、描写爱情的词作占了很大的比重。他笔下的爱情与晏殊笔下的爱情有明显不同。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具体的词作上看出来。这里,我们举出二人各自一首著名的《蝶恋花》,从这两首词牌相同的词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二者的不同。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 3.晏殊的词有什么特色呢晏殊词的艺术特色: 其一,晏词中极少出现感情色彩激烈的字眼,而是努力营造一种情中有思的意境,表达一份闲雅的无可奈何情调和少许敏感而旷达的惆怅,表现出一种雅致含蓄的倾向。 其二,晏词语言凝练,平淡而富有韵味,明净圆融,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 其三,晏词构思曲折精巧,表现自己对多彩人生的内心体验,耐人回味。 例:《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通篇以小园的暮春景色来渲染作者心中无限的旧欢新怨,情景交映;更为难得的是词中还渗透着一种澄澈圆融的理性观照,创造出情中有思的意境,这样就使伤春之情升华为具有永恒意味的人生感触。词旨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意阑珊的惋惜,抒发了他轻淡、幽微的富贵闲愁,但在情意缠绵中又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体现出人生有限、时间永恒的况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春残花落,象征美好年华的消逝,新燕归来,又似曾相识,象征着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再现不是原封不动的重现,而是蕴含着变化。这是晏殊对自然、人生的通达、圆融的观照。 4.晏殊的词品风格晏殊诗文富闲雅而有情思。其诗文集有二百四十卷之巨,内容多吟咏富贵气象及闲情雅思 一、感时伤别,春秋各异 晏 词就题材内容来说, 未脱传统婉约词樊篱,即伤春悲秋、相思别离。但相同的题材,晏殊 表现出了对春景和秋景的不同偏好。 而秋天则从开始到结束都充满浓浓的悲意。晏殊词中常有“秋露、西风、金菊、暮蝉、梧桐、黄叶”等意象,无不流露出这种悲凉意蕴。“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撼庭秋》)“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采桑子》)“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破阵子》)“霜华满树,兰凋蕙惨,秋艳如芙蓉。”(《少年游》)秋天固然有秋天的美丽,但这种美丽不是让人投入,而是让人深思,因为它后面是一个归于空寂、万物消亡的凛冽严冬,对于秋天的思索常常会让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因此,伤春常常是对美的留连,对不能圆满的遗憾;而悲秋则更多是对行将灭亡之必然结果的本能恐惧。 其次,晏殊词 具有文士气。 在北宋初期,词虽然主要还是酒宴歌席上由歌伎演唱以“娱宾遣兴”的小道之技,但由于上层儒臣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又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主体意识的表现,但相比之下,晏殊词中的文士气要更加浓厚一些。 三,晏殊词中的感慨多是中年人式的 二、理性的控制与感性的超越 晏殊词中特别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他能够“情中有思”。这一点叶嘉莹有极为细致恰当的解读:“晏殊却独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当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关照。”[ 三、内向的独省与外向的同乐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词人自己为主人公的词作,和词中的主人公身上明显寄托了词人自己情感的作品上。内向与外向,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可以在词中主人公与环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上看出来 5.晏殊和晏几道艺术风格有什么差异晏几道一生清狂磊落,纵弛不羁,曾为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他与苏轼、黄庭坚先后同时,文章翰墨,自立规模。以《鹧鸪天》词见称于神宗,词云:“碧藕花开水殿凉,万年枝上转红阳。昂平歌管随天仗,祥瑞封章满御林。金掌露,玉炉香,岁华方黄圣恩长。皇州又奏圜扉静,十样宫眉捧寿觞( 紫薇郎君按:《宋史仁宗本纪》并无记载狱空事,据《宋会要辑稿》实为神宗朝事,此年小山四十五岁)。词虽是应命之作,内容无甚可取,但作者的艺术才华于此可见。 小山身出高门,不慕势利,黄庭坚称他是“人杰”,也说他痴亦绝人:“仕官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于此,足见小山之为人。小山孤高自负,傲视权贵,即使是苏轼这种人,也不在眼下。据《砚北杂志》云:“元佑中,叔原以长短句行,苏子瞻因鲁直(即黄庭坚)欲见之,则谢曰:‘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亦未暇见也。’”(按:当时苏轼在京,正受帝、后赏识,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其高傲竟至此等程度。他好藏书,能诗,尤以词著称。据《墨庄漫录》云“叔原聚书甚多,每有迁徙,其妻厌之,谓叔原有类乞儿搬惋。叔原戏作诗云:‘生计惟兹惋,搬擎岂惮劳。造虽从假合,成不自埏陶。阮杓非同调,颓瓢庶共操。朝盛负余米,暮贮籍残糟。幸免播同乞,终甘泽畔逃。挑宜筇作杖,捧称葛为袍。倘受桑间饷,何堪井上螬。绰然徙自许,噱尔未应饕。世久称原宪,人方逐子敖。愿君同此器,珍重到霜毛。’”此诗虽是戏作,而愤世疾俗之情,高洁固究之趣,斐然可见。他存诗只数首,为“春风自是人间客,张主(亦作主张。)此依《江西诗征》。)繁华得几时?”(《与郑介夫》)“穷通不属儿曹意,自有真人爱子虚。”(《题司马长卿画像》)都是寓意颇深之作。 他的词风农挚深婉,工于言情,与乃父齐名,世称“二晏”。但当时及后世作者都对他评价很高,认为造诣在殊之上。“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措辞婉妙,一时独步。”(《白雨斋词话》)他的《小山词》存词二百多首,多为小令,其艺术造就也表现在这些小令方面。 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整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造语工丽,秀气胜韵,吐属天成,“能动摇人心”。虽反映生活面窄,而艺术境界较高。词风接近李煜。他的《临江仙》、《鹧鸪天》、《阮郎归》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其中新辞丽句,深为论者所叹赏。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复堂词话》赞它是“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鹧鸪天》),《苕溪渔隐丛话》评它为“词情婉丽”;至于“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连认为“作文害道”的理学家程颐听了,都得笑着说:这样的词,只有“鬼”才写得出!(《邵氏闻见后录》) 小山词从《珠玉》出,而成就不同,体貌各异。在描写上,比大晏深细,而无大晏的含蓄;在修辞上,有大晏的婉丽,而无大晏的清润;在感情上,比大晏浓挚;在思想上,则不及大晏的深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