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不见杜甫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诗人。(2分)“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1分)杜甫对李白的感情:①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各1分)2。 ①对比手法。 (1分)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2分)②直抒胸臆。(1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真意切,质朴自然。 (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 试题分析: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 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 “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 “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 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 “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 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 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 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 “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 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 ”(《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 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 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2.不见 杜甫古诗鉴赏答案不 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 翻译: 我很久没有见到李白了,他怀才不遇而佯装疯狂真是让人哀怜啊! 世俗的人都想找个借口杀掉他,只有我心里是真的喜爱他的才华。 他才思敏捷,数千首诗传唱世间,自身却漂泊在外,只有借酒浇愁。 现在年纪大了,头发都白了,还是回四川匡山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归隐吧 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3.李白和杜甫哪个诗词成就更高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对后世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则被誉为“诗圣”,二人被合称为“大李杜”,区别于晚唐时期的“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 从二人生活时代上讲,李白和杜甫都生活于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即经历了唐明皇李隆基早期的开元盛世与晚期的安史之乱。杜甫比李白小十岁。二人之间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但在性格上二人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李白深受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同时渴望着建功立业之后的功成身退。性格上桀骜不羁。他创作的全盛时期,恰处开元盛世之尾,因此成就了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风。而杜甫在进入自己创作的全盛时期时,恰逢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堪,百姓流离失所。因此他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社会底层生活的艰辛,这铸就了他的深刻的现实主义诗风。 从二人的诗作来讲,李白的诗作处处展现着作者奇幻的想象以及铮铮的傲骨与豁然的豪气,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姆吟留别》)等等。而杜甫的笔下则以其兼济天下的胸襟来面对社会的愁苦,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 结合体裁规范(格律),李杜二人正处于近体诗格律日渐成熟的阶段,属于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李白的创作时期略早于杜甫,故其诗篇具有较为鲜明的乐府诗歌的影子,篇章结构较为自由奔放。而杜甫的诗作则格律严谨,其创作的律诗无论从体裁格式还是修辞手法,都是后世共同推崇的范本。尤其是对明清以来的近体诗的创作技法,具有深远的影响。 所以,仅从影响力而言,二人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似乎不相上下。 从二人流传至今的诗作数量而言,李白为1010篇,杜甫为1167篇。杜甫流传下来的诗作略多于李白。 4.古诗《送别杜甫》赏析唐王维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绝 原文: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一: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评析二: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唐代诗人王维,大多数人知道他对佛学有所领悟,在他的许多诗中有一种禅静的空明灵静的感觉。但是,在他的有些诗中,却有一种道的味道,就是他的 送别 下马饮君酒诗,道的味道就很重。 禅味在诗中表现为一种空静,虚明,灵智的精美感。所以,对于禅味浓厚的诗,许多都很注意诗的格律与对仗,使诗的形式上做到精美,然后是意境上对仗,做到动静相宜,虚明兼空,从而使诗具有灵性,仿佛月光一样玲珑剔透。 因为佛是主要让人从内心修起,所以,一般的诗的意境都具有某种封闭性,以求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使意境无比的精美。在此基础上,使得心灵得以净化,以通向禅觉。 拿 床前明月光 一诗来说,此诗的意境就是相对封闭的,只是由月光泄落床前,从而勾起了思乡之情,整诗精美,而其境只是床前一片月光。 独坐幽篁里 一诗,其境也是封闭的,只是选取一个景点,然后将外围的事物都模糊化了。 再拿白日依山尽来说,此诗虽然提到白日,山,黄河,海,楼等,看似景远,但是其诗的意境还是封闭的,最终收到了一个固定的楼里。而且使成了说理诗,使诗味无多,而理性突起。 但是,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则不然,这首诗以极平白的语言写出来,舒叙了一个生活上很细微的情节,然而他的意境却是无限遥远的。 开始只是在路边相遇友人,同时饮酒,然后问话,朋友回答,而其意缈缈。 这首诗我不知平仄是否合律,但是整诗却不对仗,而每一句都是按事情的发展情况平平淡淡的写出,不着一点做诗的痕迹,所以,此诗来得很自然。 虽然来得自然得宛若随便,但是诗的味道很浓,其境意无穷尽。 如果将诗划类的话,我想此诗应做为叙事诗,因为每一句话都是写的诗或是诗中人物很自然的话语,但是正是这些句子,却反映了许多内容,正如王维的别的诗一样,此诗也是诗中有画,这个画景并不是作者有心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