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宋词怎么教

1.怎样教孩子唐诗宋词

小孩子现在学习东西都是无意识记忆,所以不要要求孩子会好好的坐在那里听你讲的,所以我们要经常在孩子耳边读,不要在乎他们是否在认真的听你说,当你有一天突然发现他可以一口气背完一道唐诗或宋词的时候请不要惊讶。那就是你经常在他有意或无意间读给他们听的结果。加油父母们。你们也试试吧!

孩子会的很多东西都是在无意识间学的,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影响很大哦,说话做事得处处注重点呢

1)选择的作品篇幅要短小,便于儿童记忆;内容要浅显,易于儿童理解;体裁多以五言、七言为主,儿童轻易上口。 (2)教儿童学古诗时,最好配以画页,以图解诗,同时,做适当的讲解,帮助儿童理解作品。例如,《咏鹅》中“曲项”、“白毛”、“红掌”等,假如教儿童边看图,家长边解释,儿童是可以明白的。这样做的必要性,在于使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他的理解记忆。 (3)在背诵过程中,可以是家长背一句,儿童模拟一句,然后过度到家长与儿童分单、双句背。再让儿童自己背。儿童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要经常复习,以便巩固。

2.各位大师,我想学作唐诗宋词,能不能教我

你要清楚,唐诗宋词,都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精粹,不是随便读读唐诗三百首就可以成为诗人的。

学写诗词,当然要肚子里有货,唐诗宋词的名篇一定要多读多看,但是不要只是盲目的看,盲目的写,就像我们写作文一样,要学会从道理上理解诗词的写作方法,然后循序渐进的学习。

写诗词,就要按照格律写,否则写出来只是像方文山那样的仿古韵诗,算不得古诗词,首先要学一点初步的格律知识,不要看王力的诗词格律,那个太简短太笼统,看一点今人写得阐述性强一点的格律书籍,比如张中行的诗词读写从话,周啸天的不会吟诗也会吟,重点不是死记硬背格律,而是体会古人的格律这样规定是为什么,诗词的平仄韵律这么排列体现出什么样的艺术追求,然后回头再来看那些平平仄仄的排列方式,就容易理解了,然后按照基本的格律要求学着写,一方面弄懂格律,一方面学习怎样布局谋篇,第一句怎样起,第二句怎样接,第三句怎样转折,然后怎样托出最后一句,这就是律诗所谓的起承转合。

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玲学诗的那一段其实说的已经很好了。

最后注意一点,古诗词有很多格律要求,因为古代的语法离我们很远,我们学起来很不适应,我们要逐渐理解古代的语法和行文方式,然后学着写,要不然的话按照现代诗的写法写出来就像是英语作文的所谓中国式英语一样别扭,古人和我们说的都是汉语,但是语感是完全不同的。

古诗词有很多限制和要求,有格律上的,也有其他方面的,有人以为是镣铐,认为诗词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就可以了,不必理会这些。

其实古诗词的写作和我们写作文是一样的,作文不是要求我们首尾照应,详略分明,中心突出,要有描写,要有抒情什么的,古诗词的这些要求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是不是认为只要作文写得好就不用管什么首尾照应,详略分明,中心突出了呢?

最后,不要管你们的语文老师,科班出生的语文老师接受的是现代教育,对这些诗词写作基本是一窍不通,你可以先学一点基础知识,网上有很多诗词论坛,有些适于初学者学习,你可以在论坛上与他们交流,大半年的功夫就可以写出很不错的真正意义上的古诗词

祝你成功

3.我想学习写唐诗宋词,哪些书能教

学这个,要先熟读《声律启蒙》,把韵调搞熟。 然后读一读经典诗词,尝试对仗着原诗词的内容写些东西,一开始对的不公整不要紧,慢慢来。(这部要花很长时间,需要把心静下来,坚持写) 熟悉了律诗的规矩、词牌的结构,以及把自己的语言锤炼好以后,就可以写出自己的风格和思想了(其实写好是要有一定的悟性和天赋的)。 其实读法没有太多的不同。你如果真想要用唐宋的文字写,那你还得看一看古汉语字典。其实完全可以以现代人的习惯去写。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

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昨夜闲潭梦落花》

4.教小孩子背唐诗宋词好吗

要求孩子多背唐诗宋词当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强迫孩子背唐诗宋词。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由于它琅琅上口,韵律优美,适量让孩子背诵一点,对训练孩子的语言节奏感是有益的。

但唐诗宋词,毕竟是成人文学。孩子背了许多,不知所解,实际得益并不多。

另外,唐诗宋词中有些“名句”和“意象”,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在成人看来是很美的,但孩子就无法接受和理解了。 要训练孩子的语言通畅,节奏感强,又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较大的益处,还是应选择古典诗词中的具有较强“儿童文学”性质和特征的篇章,让孩子阅读,如骆宾王的《鹅》、李涉的《牧童词》,宋代特为儿童编的《千家诗》等,并适可而止。

而现代儿童文学,如高士其的“科学诗”,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儿童散文,张天翼的儿童小说,也应该推荐给孩子们读。 另外,对于孩子学习唐诗宋词建议如下: (1)选择的作品篇幅要短小,便于儿童记忆;内容要浅显,易于儿童理解;体裁多以五言、七言为主,儿童轻易上口。

(2)教儿童学古诗时,最好配以画页,以图解诗,同时,做适当的讲解,帮助儿童理解作品。例如,《咏鹅》中“曲项”、“白毛”、“红掌”等,假如教儿童边看图,家长边解释,儿童是可以明白的。

这样做的必要性,在于使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他的理解记忆。 (3)在背诵过程中,可以是家长背一句,儿童模拟一句,然后过度到家长与儿童分单、双句背。

再让儿童自己背。儿童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

所以要经常复习,以便巩固。

5.我想学习下怎样写唐诗宋词,两者有什么要求的么

所谓格律,笔者认为它就是律句的使用格式。

这个格式,我们称之为:“诗谱”。合理使用律句,就能使其形成多样化的体裁。

我们知道近体诗有平起平落、平起仄落、仄起仄落、仄起平落四种标准律句,任何一种律句都可以作为首句。如当起句是平起时,第二句必是仄起,第三句又是新一轮的开始,所不同的是第三句一定要按前句的仄起而仄起。

但当起句是仄起时,第二句必是平起,第三句又是新一轮的开始,所不同的是第三句一定要按前句的平起而平起,我们把这个称做“粘”。依此类推,逢单必粘,就能谱成多种体裁的格律了。

如平韵格律: 《一》七绝[起句平起平落三平韵] (平)平(仄)仄 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 平【平】。

王昌龄 出 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七绝[起句平起仄落二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 平【平】。

窦巩 南游感兴 伤心欲问前朝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

《三》七绝[起句仄起平落三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 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昌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七绝[起句仄起仄落二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 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以上是用四种标准律句为起句的平韵七绝诗。

如果把每一首的“顶节”去掉,就会形成以四种标准律句为起句的平韵五绝诗。如: 《一》七绝[起句平起平落三平韵] 去掉顶节、就形成: 五绝[起句仄起平落三平韵] (仄)仄 仄 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 仄,(仄)仄 仄 平【平】。 卢纶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二》七绝[起句平起仄落二平韵] 去掉顶节、就形成: 五绝[起句仄起仄落二平韵]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 仄,(仄)仄 仄 平【平】。 韦承庆 南行别第 万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 得与尔同归。 《三》七绝[起句仄起平落三平韵] 去掉顶节、就形成: 五绝[起句平起平落三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 平【平】。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 苏(廷+页) 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四》七绝[起句仄起仄落二平韵] 去掉顶节、就形成: 五绝[起句平起仄落二平韵] (平)平(平)仄 仄,(仄)仄 仄 平【平】。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 王勃 山中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 山中黄叶飞。 如果我们把绝句继续粘下去到第八句时,就会形成七律的体裁了。

如: 《一》七绝[起句平起平落三平韵]继续粘到第八句就形成: 《五》七律[起句平起平落五平韵] (平)平(仄)仄 仄 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 仄, (平)平(仄)仄 仄 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 (平)平(仄)仄 仄 平【平】。

秦韬玉: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二》七绝[起句平起仄落二平韵] 继续粘到第八句就形成: 《六》七律[起句平起仄落四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 (平)平(仄)仄 仄 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仄, (平)平(仄)仄 仄 平【平】。

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三》七绝[起句仄起平落三平韵] 继续粘到第八句就形成: 《七》七律[起句仄起平落五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 仄 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 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四》七绝[起句仄起仄落二平韵] 继续粘到第八句就形成: 《八》七律[起句仄起仄落四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 仄 平【平】。(平。

6.有谁能教我写唐诗宋词

作为中国古文学的代表性文体,唐诗宋词有其各自的魅力所在。

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的不同

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 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 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 句式、句法、韵律、对仗 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 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 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 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典型的语言艺术 词是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诗来说,词的语言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诗庄词媚 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