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首跟西藏有关的古诗吐蕃别馆月夜 吕温 三五穷荒月,还应照北堂。回身向暗卧,不忍见圆光。 「吐蕃别馆和周十一郎中杨七录事望白水山作」吕温 纯精结奇状,皎皎天一涯。玉嶂拥清气,莲峰开白花。 半岩晦云雪,高顶澄烟霞。朝昏对宾馆,隐映如仙家。 夙闻蕴孤尚,终欲穷幽遐。暂因行役暇,偶得志所嘉。 明时无外户,胜境即中华。况今舅甥国,谁道隔流沙。 吕温(772-811年),字和叔,又字化光。唐代河中 (今永济市)人,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终官衡州(今湖南衡阳)刺史,世称吕衡州。吕家为唐代世宦名门,温祖吕延之官至浙江东道节度使,父吕渭官至礼部侍郎,吕温兄弟四人皆有才名,以文学称世。 贞元十九年(803年),吕温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并成为王叔文“永贞革新”集团中的一员。第二年,吕温随御史中丞张荐出使吐蕃,留居一年有余。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 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 独吹边曲向残阳。 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湟水流域及与黄河合流的一带地方称“河湟”。诗中“河湟”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五年,张义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献图籍,于是河湟之地尽复。近百年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诗所写的“河湟旧卒”,就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诗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影子。 出塞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背景】: 本诗原注说:“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赏析】: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障”是障堡,边塞上的防御工事。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这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清代方东树曾评论此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收赐有功得体。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唐宋诗举要》引)这段评论是中肯的。 2.请推荐几首很有气势的古诗出塞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王维 · 唐 【作者小传】: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 进士及第, 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官尚书右丞。 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 受降官处分。 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体裁】:七言律诗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八啸;可"二萧三肴四豪"通押。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 【背景】: 本诗原注说:“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 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赏析】: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 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前四句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 “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 “障”是障堡,边塞上的防御工事。 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 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这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 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清代方东树曾评论此诗说:“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收赐有功得体。 浑颢流转,一气喷薄,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其气若江海之浮天。 ”(《唐宋诗举要》引)这段评论是中肯的。 3.王维的生平经历,及当时所写的古诗.王维年谱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 生於武后长安元年,卒於肃宗上元二年( 701-761)。(据陈铁民〈王维年谱〉,文收氏著《王维新论》,北京师范学院 出版社,一九九○年九月北京第一版,一九九二年一月第二次印刷) 其他知见年谱: 王右丞年谱一卷 明.顾起经编 文收《王右丞集》内 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奇字斋刊本 明.嘉靖刊本 王右丞年谱一卷 清.赵殿成编 文收《王右丞集》内 清乾隆间刊本 王维年表 庄申编 文收氏著《王维研究.附录三》 香港:万有图书公司 一九七一年四月 王维年谱 张清华 上海学林出版社 一九八七 王维年谱证补 张清华 北京:文学遗产 一九八八年六月 王维年谱 佚名 日.岩波书店 中国诗人选集六 一九五八 输入、建档者:国立交通大学共同科通识教学组副教授潘吕棋昌 建档日期:一九九八年四月三日 701 辛丑 周 则天帝 大足一(长安一) ■帝在东宫。 郭元振为凉王、都督。拓境千五百里,军粮支数十年。 ▲王维生。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 生於武后长安元年,卒於肃宗上元二年(701-761 61)。 702 壬寅 周 则天帝 长安二 ■帝在东宫。 突厥寇盐夏。薛季昶、张仁愿御之。 ▲王维二岁。 703 癸卯 周 则天帝 长安三 ■帝在东宫。 唐休璟相。 贬魏元忠。 ▲王维三岁。 704 甲辰 周 则天帝 长安四 ■帝在东宫。 复作大像。 崔玄晖相。 姚玄之为灵武安抚大使。 张柬之相。 ▲王维四岁。 705 乙巳 唐 中宗 神龙一 ■正月,张柬之、崔玄晖、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举兵诛张易之、昌宗,迁太后於上阳宫。 帝复位。 复国号曰唐。 立韦氏为后。 以武三思为司空。 赐柬之五人王爵,罢其政事。 韦后用事。 太后崩。 柬之出为刺史。 ▲王维五岁。 706 丙午 中宗 神龙二 ■太平、安乐公主各开府置官属。 敬晖等出为刺史。 贬五王,寻杀之。 立重俊为太子。 ▲王维六岁。 707 丁未 中宗 景龙一 ■太子重俊起兵诛五三思父子,兵溃而死。 ▲王维七岁。 708 戊申 中宗 景龙二 ■朔方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 仁愿相。 用墨敕邪封官。 安乐公主适武延秀。 上官氏为昭容。 ▲王维八岁。 709 己酉 中宗 景龙三 ■无纪事。 ▲王维九岁。 知属辞。 710 庚戌 中宗 景龙四(睿宗 景云一) ■六月,韦后弑帝立温王重茂。 临淄王隆基起兵讨韦氏,诛其属。隆基为平王。 相王旦复位,废重茂为温王。 ▲王维十岁。 711 辛亥 睿宗 景云二 ■默啜请和。 郭元振、张说相。 太平公主复邪封官。贬姚、宋。 置十道按察使。 郭元振、张说罢。 召司马道士至京,寻许还山。 ▲王维十一岁。 712 壬子 睿宗 太极一(玄宗 先天一) ■八月,传位太子,尊帝为太上皇。 沙陀金山朱邪氏入贡。 ▲王维十二岁。 713 癸丑 玄宗 开元一 ■以高丽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地方二千里。 郭元振相。 太平公主诛。 力士知内侍省。 张说、刘幽求相。 讲武骊山。贬元振。 姚元之相。张说出为刺史。 幽求罢。 ▲王维十三岁。 714 甲寅 玄宗 开元二 ■置左右教坊。 汰僧道。 突厥围北庭逋护,郭虔瓘击斩其子。 毁天枢焚朱玉锦绣於殿前。 薛讷败於契丹。 作兴庆宫、花萼楼、勤政楼 出宫人。 吐蕃寇陇右。 敕诸州修常平仓法。 薛讷大破吐蕃。幽州节度经略大使。 ▲王维十四岁。 715 乙卯 玄宗 开元三 ■薛讷为凉州大总管、郭虔瓘为朔州大总管以备突厥。 置侍读官,以马怀素、褚无量为之,待以师傅礼。 郭虔瓘为安西四镇经略大使。 张孝嵩西域,八国请降。 ▲王维十五岁。 离家赴长安。 716 丙辰 玄宗 开元四 ■太上皇崩。 拔曳固斩默啜以降。 突厥降户叛,薛讷、王晙讨之。 姚崇罢。宋璟、苏頲相。 ▲王维十六岁。在长安。 717 丁巳 玄宗 开元五 ■行幸东都。 置营州都督於柳城。 令史官随宰相入侍,群臣对仗奏事。访逸书。 ▲王维十七岁。在长安,间至洛阳。 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18 戊午 玄宗 开元六 ■令州县行乡饮酒礼。 还西京。 吐蕃请和,以舅甥署誓文。 ▲王维十八岁。 在长安。 719 己未 玄宗 开元七 ■徙宋王宪为宁王。 ▲王维十九岁。在长安。 七,月赴京兆府试。 诗: 赋得清如玉壶冰 720 庚申 玄宗 开元八 ■宋璟、苏頲罢。 源乾曜、张嘉贞相。 ▲王维二十岁,在长安。 春,就试吏部,落第。是年,每从岐王范等游宴。 721 辛酉 玄宗 开元九 ■改蒲州为河中府置中都。 宇文融为劝农使。 突厥求和。 敕举县令。 姚崇卒。张说相。 王君■为河西陇右大使。 造黄道游仪。 ▲王维二十一岁。是春,擢进士第,解褐为太乐丞;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大约在是春。 寻坐累,谪济州司仓参军,是秋离京之任。 诗: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722 壬戌 玄宗 开元一0 ■幸东都。 置朔方节度使张说兼领之。 内侍杨思勖讨平安南。 北庭节张嵩大破吐蕃。 张说建议始募兵充宿卫,兵农之分自此始。 ▲王维二十二岁。在济州。 723 癸亥 玄宗 开元一一 ■北巡,以并州为太原府,置北都。 张嘉贞罢。 置丽正书院。 始置长宿卫。 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 ▲王维二十三岁。 724 甲子 玄宗 开元一二 ■选名臣为诸州刺史。 以杨思勖为辅国大将军。 宇文融为御史中丞。明,兼户部侍郎。 如东都。 ▲王维二十四岁。 725 乙丑 玄。 4.求一首有名的古诗登 楼 作者: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①,万方多难此登临②。 锦江春色来天地③,玉垒浮云变古今④。 北极朝廷终不改⑤,西山寇盗莫相侵⑥。 可怜后主还祠庙⑦,日暮聊为《梁甫吟》⑧。 ①.客心:客居者之心。 ②.一、二句因果倒置。登临而想到万方多难,因此而伤心。 ③.锦江:岷江的支流,流经成都。 ④.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⑤.北极:北极星,比喻朝廷中枢。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⑥.西山寇盗:吐蕃。这两句所写史实是: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出奔陕州。 吐蕃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作傀儡),改元,大赦,置百官,留十五日而退。十二月,代宗还长安,承宏逃匿草野,赦不诛。 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东部松潘、理县一带)及云山新筑二城。"终不改"、"莫相侵"均因此而言。 ⑦.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还有祠庙。这句是说,象蜀后主这样一个昏馈的亡国之君,本不配有祠庙,然而由于刘备和诸葛亮对蜀地人民做过一些好事,人心不忘,所以还是为他建了祠庙。 大唐立国百有余年,即使万方多难,也决不会就此亡国。但另一方面,杜甫又有借古讽今之意:蜀后主宠信宦官黄皓,唐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和鱼朝恩。 ⑧.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甫吟》:情调哀伤的曲子。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 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 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申说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 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 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 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 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读来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 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 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作联翩无穷的想象。 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 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这两个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 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 单。 5.【凉州词【古诗】】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 6.刘禅写的哪首诗叫什么,还有内容搞笑诗歌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答案:写景 山、云、霞 夸张 互文 动静结合 高大磅礴、如画中景 热爱自然、陶醉山水译文: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 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疑难点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 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 两句诗互文。 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 白云,白茫茫的雾气。 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 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 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人家、村子。 赏析点拨: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 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 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 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 这一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诗人进入终南山,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答案:写怀诗 花、楼、浮云、庙、日 借景抒情、古今对比、用典 山河破碎、国破家亡 爱国、忧国忧民 【注解】: 1、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 2、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3、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 4、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5、北极句:广德元年(七六三)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 北极:北辰。 6、西山寇盗:指吐蕃。 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 故吐蕃也莫相侵。 7、《梁父吟》:乐府篇名。 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 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按:李白也曾作《梁甫吟》,此处之“聊为”,疑杜甫也欲作此曲以寄慨。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 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 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从古到今。 大唐的朝廷真象北极星不可动摇; 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 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梁父吟。 【评析】: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 “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 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 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此诗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春光浓艳、繁花似锦的三月,花近高楼,正好赏玩,而诗人登临却触景伤情,百感交集,不能自已。 “伤心原不在花,在于万方多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