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如何填写宋词的韵书

1.怎么填宋词,求教,要详细的

填词必须有词牌,就如写诗必须有题目。写诗时的题目,表达了整首诗的基本内容,即便不好标题,也可弄个“无题”之类;而填词时的词牌,亦已规定了作者基本的感情,即使无标题也无关紧要,因为可以把首句作为词的标题,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尽》等;即使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有完整词牌、标题的作品,有些书中亦把它标成《念奴娇—大江东去》。可见,词牌比词题更为重要。

选择一个最适合于表达自己创作感情的词牌,是填好一首词的第一步。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是古人拿来当歌唱的(后来逐步脱离乐器是另一码事),而词牌正是规定了一首词的音乐腔调。

填词要选词牌,词牌又规定了一首词的音调,因此选择词牌就要选择词牌的声情,而不是选择词牌的名字。各个词牌都有它特定的声情,或细腻轻扬;或激越豪放;或婉约柔情;或慷慨雄壮;或幽怨凄凉;或坦荡激昂。凡此种种,词牌基本上已经规定了。如《满江红》、《念奴娇》适合填一些调子较高,感情激烈,声情俱壮的内容,因此在用韵上也以入声字为主;《小重山》、《一剪梅》适合填写一些调子低沉,感情细腻,凄清孤寂的内容,因此大多选用平韵。

填词时选词牌,最忌讳“顾名思义”,即依据词牌的表象去填词。如《千秋岁》,本来是凄凉幽怨的调子,用韵很密,连不压韵的各句也全用仄声字,读来声情幽咽(秦观有“落红万点愁如海”的名句,后来黄庭坚就用此词牌吊唁秦观,因此后人多拿它作吊唁之词);而如果你望词生意地用它去祝寿,则无论如何也不合情理。同样,《寿楼春》的声调也是哀怨凄婉,不能用来祝寿。另外如《贺新郎》,词调慷慨激昂,与燕尔新婚的感情不相适应,因此亦不能用来祝贺新人。这就是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如若违反了它,则再大的作家也填不出好词。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郭沫若先生1958年写的一首歌颂**的词,他把李清照的《声声慢》改成《声声快》,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改填成“蓬蓬勃勃,烈烈轰轰,轰轰烈烈轰轰”,尽管表面上已经改了词牌,但实在也不能算成功之作。

那么,怎样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容需要去选择那些适合表达相应内容的词牌呢?根据夏承焘先生《唐宋词欣赏》,选择词牌有三种方法:第一,从声、韵方面探索,包括字声平拗和韵脚疏密;第二,从形式结构方面探索,包括分片的比勘和章句的安排;第三,排比前人同牌作品,看他们用这个词牌写哪种感情最多、最好。

对初学者来说,三种方法中的第三种是最实际的,而且便于更快地掌握。

当然,词牌仅是一种格式,是一种形式而不是内容,而形式总是要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我们也不能对词牌的选择墨守成规。我们揣摩古代大词人的作品,就是要用他们的作品来衡量某些词牌的声情;而不是用揣摩来的声情去衡量大词人的作品。《诗序》中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如《诗经》,当初也是用来吟唱的,是先有情而后有言,然后才配以音律。只有这样,个人的情感才不至于受到音律的拘束而难于表达。即使是我们现今的歌曲,亦是先写歌词,然后再根据歌词的内容配曲。关于这一点,《乐记》中有“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故“有心则有诗,有诗则有歌,有歌则有声律,有声律则有乐歌。”就连宋代王灼的专论词牌选择的《碧鸡漫志》,也有“古人初不定声律,因所感发为歌,而声律从之”之说。可见,表达真切的思想感情比形式的选择要重要得多。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

(网上摘录,望能满意)

2.【在宋词中“韵”“部”各指什么(虚心求教,最近胡乱的看书看到关

韵律 亦作“韵律”. 1.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 2.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详见有《诗品》、《词品》、《曲品》等.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古韵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叫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约1100~1154)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 记得采纳啊。

3.宋词怎么填的

首先确定词牌名,每种词牌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必须按照这种格式写,也可按照减字的来写,如减字木兰花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按照格式写好,比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你如果写的话,就必须按照这样的格式写,字数一致且上下阙一致,然后在填入你自己想写的东西就行了 就知道这么多了,不好意思,主要是依照格式来填,其已经要符合主题意思。

4.宋词的韵是怎么回事

很高兴为楼主作答、我这么和你说吧

词和诗有很多的差别

词的话有词的规格,我给你发一首词的格律

格律对照词:苏轼《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中平中仄(韵),

空床响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花上春禽冰上雹。

中仄平平(韵),

醉梦尊前,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惊起湖风入坐寒。

中平中仄(韵),

转关濩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春水流弦霜入拨。

中仄平平(韵),

月堕更阑,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更请宫高奏独弹。

词的韵也是有要求的,要求哪些必须要有韵

当然,通篇多韵也是可以的

你说那个平仄的问题么,因为有新韵旧韵之说

我个人也不多做解释,百度了一个东西,你自己看下

旧韵也不等于是古音,历代韵书只是个示范,是书面的标准用法,也可以说是个大杂烩,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是和当时韵书是一样的,道理很简单,当时没有普及的“普通话”,隋陆法言编《切韵》也是吾辈数人,定则定矣!

但使用起来有个习惯问题,普通话虽然是中华正音,但不是每个人都说的标准,也不是信手拈来就能合律,旧韵有许多处要比新韵宽,习惯了也不觉麻烦。比较起来,如果旧韵不拘韵部(但不突破平仄)的话,那么,新韵与旧韵的区别也就只在入声字上,即旧韵中的入声十七部中普通话读成平声的那些字,如“国”字,习惯了旧韵的人,无论如何是不会拿它当平声用的。更主要是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入声字,本人是北方人,口语中也有大量的入声字,并非象一些人说的只在南方方言区才有入声字。最早编中华新韵时入声字也是单列的。

现在新韵虽然用的人多,但好像还不能对抗旧韵,在“对联协会”(记不准名称了)征联时,有一项规定,用新韵必须注明!看来新旧共存是长期的,谁也代替不了谁。现在也没有科举考试了,由着自己的习惯最好!说到底诗词大部分不过是一种游戏、爱好,如果你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业内人士,它也是一种技能、标签,象征!

5.如何填宋词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

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

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

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

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

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

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

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

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

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

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

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

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

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

6.宋词的平仄韵是怎样定的

汉字的发音有四种声调,古四声为“平、上(shǎng)、去、入”,新四声以普通话为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汉语拼音中对应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新四声中没有入声字(我们全椒话中有许多入声字,如曲、直、局、促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普通话朗诵古诗词,有时会感到别扭的缘故。若用新四声依律作诗,则用普通话朗诵就不会别扭。汉字的声调又有平、仄之分,古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为仄声,新四声中的“上、去”为仄声。

按现代音理解,平韵就是压1、2声,仄韵就是压3、4;按古代音理解,平韵就是压平,仄韵就是压上、去、入音。现代音押韵可以根据中华新韵。古代音押韵可以根据平水韵,词林正韵。

后面是我个人写诗词的一些理解,建议。希望能对你提供一些帮助。

7.宋词怎么写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诗词理解能力。

平时要多看一些古诗词,文言文之类的。 写诗要注重平仄,押韵,对仗等。

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押在句末一字上。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韵脚就是“光”、“霜”、“乡”。绝句中的第三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音的。

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从上古的<<诗经>>、<<楚辞>>,到定型的唐诗,一直到今天的诗歌,都是要讲押韵的。

没有和谐的音韵,吟咏起来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旧时韵书“平水韵”,但该诗韵有107个韵部,使用不易,因为分韵太窄;也可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8个韵部。

正格绝句,平起首句不入韵和仄起首句不入韵,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和仄起首句入韵,必须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 平仄,是声调的讲究。

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简单地说就是平声是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仄声就是三四声。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边风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叶千张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跃树枝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脉, 仄仄平平仄, 放鸭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何飒飒起风涛。

平平仄仄平。 清波荡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语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随意弄迷离, 平平仄仄平, 吟虹出远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费苦思。

仄仄仄平平。 兰水一诗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风涛初识我, 仄仄平平仄, 月带群星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平平仄仄平。 笑声来枕边。

3、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暴风 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阵狂飙如猛兽, 仄仄平平仄, 岭外音书断, 平平仄仄仄平平。 飞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 经冬复历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屋摧树倒禾苗折, 平平平仄仄, 近乡情更怯, '。

8.宋词的平仄韵是怎样定的

字有定声是指不同位置上的字在声调上有相对固定的要求。

汉字的发音有四种声调,古四声为“平、上(shǎng)、去、入”,新四声以普通话为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汉语拼音中对应的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新四声中没有入声字(我们全椒话中有许多入声字,如曲、直、局、促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普通话朗诵古诗词,有时会感到别扭的缘故。

若用新四声依律作诗,则用普通话朗诵就不会别扭。汉字的声调又有平、仄之分,古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为仄声,新四声中的“上、去”为仄声。

作诗时,平声字和仄声字相互交替,会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讲究平仄的句子叫“律句”,律句中每个字的声调相对固定,如五言律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交替很有规律。

举个对应的实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句子若用全椒话读来,不仅抑扬顿挫,且语调铿锵,很有乐感和力度。

要注意的是,字有定声是相对固定,不是绝对固定。句子中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是固定的(特殊情况这里就不说了),其它位置上的字一般可平可仄。

七言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五言律则“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里面不包括韵脚的平仄),即句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字的平仄是非讲究不可的。平仄的交替不仅在一句之内要讲究,在一联之中也要讲究,上句某字是平声,则下句对应位置的字就应该用仄声,反之亦然。

如上面实例中“大漠”二字是仄声,“长河”二字是平声。平仄的问题一通百通,大家若有兴趣可细细揣摩,也可找一些书来看看。

联有定对是指律诗必须要有对偶句,而且是在特定位置。律诗八句,两句为一联,分为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联和尾联,中间的联都必须是对偶句),不仅平仄要对,意思也要对,词性及词的结构也要对,非常严格。

关于这个问题,楹联里面再专门介绍。我们通常讲的对仗、对偶、对联意思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

对仗是一种表现手法;对偶是一种句式,即用对仗手法作出的句式;对联是指作品,即对偶句式的作品,可以独立于律诗之外成为一种文学形式。 韵有定位是指律诗的韵脚有特定位置。

除独立的对联外,诗词曲赋都是要押韵的,无韵不成诗。诗中押韵的位置叫“韵脚”,一般是在句末的字。

律诗的偶句必须押韵,即二、四、六、八句最末一字是韵脚。第一句也可以押韵,但五言律通常第一句不押韵,七言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

再多说两句,律诗的韵,很讲究平仄,押平声韵就四个或五个韵脚都要是平声字,反之亦然,否则就不入韵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