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甲骨文作品唐诗

1.赞美甲骨文诗句

探芳信 甲骨文祭

子无恣!会顾念斯文,敬惜字纸?甲骨蝌蚪老,谁更问经史!殷墟龙骨犹堪药?春又安阳垒.可怜龟、枉自牺牲,媚天迎鬼.

学不亦如此!问死得无憾,懵懂庚子?此后闻人,似而已,是而已.今逢四海为家日,客满墟前市.尽桑田、不复虹桥逝水.

满江红 甲骨文

三大古文,唯殷契、可书可读.千秋岁、绵延不绝,至今如曙.惊世惊天龟甲片,神奇神秘卜辞骨.十万枚、灿烂放光芒,四海馥.

见天日、驱迷雾;传说事,多证录.上古大兴亡,一清二楚.华夏江山芳万代,秦文汉语功千古.新世纪、方块热寰球,龙飞舞.

2.关于甲骨文的两首古诗是什么

1、《百家姓·刘》

法、德侵略军一千八百多名,其中有军官多名。 60.刘鹗:清代小说家,写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甲骨文收藏家。迁徙分布 刘姓,以邑为氏,据专家考证,世界上刘姓人口有8000多万,称得上是“遍地流(刘)”。刘氏建立东。

2、《百家姓·龙》

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出自赢姓,楚青铜器中有龙赢,赢姓龙氏嫁女楚贵族。商代甲骨文中有龙方,为商方国。 源流二 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

1、《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代:朱熹

2、《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

3、《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元代:马致远

4、《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柳宗元

5、《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杜牧

3.《草》的古诗甲骨文写怎么写

[古诗《草》]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评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 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 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注释】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点评】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4.用甲骨文写出的诗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刀刻 看清楚了吗? 手套在甲骨文中还没发现 在甲骨文时期怎么会有手套呢? 在金石篆字体还可以找到这两相应的字:。

5.第一部有关甲骨文的著作是什么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有关甲骨文的著作是《铁云藏龟》,是由清朝末期小说家刘鹗编著 的。

1903年抱残守缺斋(刘鹗的书斋)石印出版。 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去世后,其收藏的甲骨由他儿子送给了刘鹗。

1903年,刘鹗从 他所收藏的5000多片甲骨中挑选了 1058片文字比较清晰的甲骨,拓印下来编成《铁云藏 龟》6册。 原刊本有罗振玉序、吴昌绶序和刘鹗自序。

在自序中,刘鹗描写了自发现甲骨文 字以及王懿荣收骨买骨的过程,这为后来考证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佐证。 刘鹗(1857—1909年),清末小说家,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为鹗,字铁 云,又字公约,号老残,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市楚州)。

他出身于 官僚家庭,但不喜欢科场考试的文字风格。他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致力于数学、医学、水利、算学等实用学问的研究,并纵览百家,收集书画碑帖、金石甲骨是他的兴趣爱好

刘鹗青年时期师从太谷学派,从事实业,抱着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 投资兴办教育。 在《铁云藏龟》的自序中,刘鹗记述了发现甲骨文字的过程,还论述了文 字从古籀到隶书的演变过程。

该书的出版使得甲骨文不再那样神秘,甲骨文不仅仅是只供 少数学者观赏研究的“古董”,变为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和一般读者阅读的书籍,在甲骨学 研究史上有很重要的开创作用。 其后,原先在刘家任家塾先生的罗振玉,从刘氏赠送他的 未曾著录过的甲骨中精选数十板,在1915年影印出版,定名为《铁云藏龟之余》。

1931年,上海隐庐重印吴、刘两序本,后附罗振玉编写的《铁云藏龟之余》,除了甲骨 文字的正文之外又附有鲍鼎的注释。 1959年台湾艺文印书馆重印该本,同时拓本旁又附有 摹本。

后来,严一萍又重新整理《铁云藏龟》一书,重新进行分类,编为《铁云藏龟新 编》,在1975年出版,共收录甲骨1043片。 《铁云藏龟》一书,最早将甲骨文由书籍的形式向大众公开,这对于后世人们认识和研 究甲骨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甲骨文和甲骨学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