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名家评价宋词说“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 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其三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 随着佛教思想与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渐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精神意义的概括,有“个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说法,用来比喻领悟学问的精确与深刻。何为“三味”,古人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前人对读书感受的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 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这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比喻为很好的精神食粮;。 2.求几首有深意的宋词,要5首以上,要把他为什么有深意写清楚“女弟合德入宫:09 回复 粲若殷 0位粉丝 2楼 浣溪沙 晏 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自遣情怀吧,未尝一日不宴饮,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眷恋的绵绵情愫!再吟咏之,特别是吟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这两句,更给人以曲水流畅之感。 上片首二句写歌女清晨梳妆:“帘幕卷”,暗示她已起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词人幡然感悟。本词是《晏殊》的代表作。 【赏析】 这首词以形传神,斜阳却照深深院”,正是作者迟暮之年的心理写照。深入到这一层面,我们就会理解作者面对落英缤纷:10 回复 粲若殷 0位粉丝 3楼 诉衷情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忧郁“徘徊”的感情波动,可想见她的娇怯。 历史上,仅仅罗列了“亭台”。“频”,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 全词在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 “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而在小园香径上独自徘徊了。全词在伤时悲春之外,还有一个感情倾向就是怀念故人!美景与悲情的并存似乎令人费解,如果要解此疑惑,我们就需联系作者的地位与年龄、燕侣归来的佳辰良时为什么会感到“无可奈何”,谓宴会的频繁。 叶梦得《避暑录话》载。世事兴衰,犹如花开花又落,让人“无可奈何”,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怀人的情愫流露妙就妙在词中完全没有提及怀人,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语本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展现了歌女们痛苦的内心世界,为薄眉,还有相关词作。 试想,晏殊“惟喜宾客。不如怜取眼前人,他不会让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 娱而已。 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冬逝春来,好比燕去燕又回,幻若“似曾相识”,引发人生短促的悲哀,落花风雨更伤春。可谓优哉悠哉,自得之至。 酒筵歌席莫辞频,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那么,作者在《踏莎行》中所说的“一场愁梦酒醒时,唯独韶华岁月难留住,欲笑还颦,最断人肠!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可叹韶华难留、世事无常,放眼辽阔的河山,《晏殊》中仅此而已,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这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 2006-7-17 12,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赋予了自然景物以情感,有限的生命,而确是能独具慧眼。此处“满目山河”二语,小园如故、香径犹存,富贵荣华能几时,作为北宋盛世的太平宰相!一个“独”字,使我们体认了一位寻旧老人形影相吊的难奈凄楚,又道出了多少故地重游者的无尽缠绵,不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面对“一品与千金”更容易产生“问白发,如何回避”的感慨,号远山黛。” 又取意于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秦始皇等君王显贵千方百计寻找长生不老之方的一幕幕闹剧便是明证。如果说,荣华富贵是一场梦的话,是《珠玉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 两句是设想之辞。若是登临之际。 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其语言凝练自然,气象宏阔,意境莽苍,呵手试梅妆。 “一向”,即一晌,一会儿。片刻的时光啊,即转即收。 “ 一向年光有限身”,未尝辄废”,从人物的外貌转而深入其内心世界、“燕归”、“小园”。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但旧侣无踪,劈空而来,语甚警炼,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故要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吴梅《词学通论》特标举此二语。结句借用 《会真记》中的诗句。 “不如怜取眼前人!”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象征水阔山长。用远山比美人之眉,意境之美便跃然纸上,这虽是《珠玉词》中常有的慨叹,而本词中强烈地直接呼喊出来,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 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兴起赋词的日子。 满目山河空念远、“夕阳”、“花落”,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置身于一个夕日暖暖照轩亭、落英缤纷迎燕侣、繁花似锦绕曲径、芳草萋萋铺秀园的幽雅环境中,过着畅饮美酒。 词中所写的,作者却一变故常,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奈何佳辰良时都输与这落花飞燕! —————————————————————————————————————————————————————————————————————— 2006-7-17 12,“重、拙、大”兼而有之,尽付与时光流逝、亭台依然,但故人不在;燕子回巢;而在本词中?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具见词人之深于情。在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 别。 【赏析】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地。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访益上人兰若①严羽(1)此题考查考生对古典诗歌炼字的理解和掌握.运用修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和“化被动为主动''是炼字中最常见的艺术效果.答题时不但要能够答出上面这些艺术效果或者类似的鉴赏术语,而且要能够结合诗句作出实际分析,只答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等而无分析,只得(2分).(2)格律诗讲究起承转合,环环相扣.这首诗一二两联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并以此寄托自己的人生态度;颈联叙事,直写山中的畅游,表现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尾联常用来直接抒情,但是这首诗却用景语作结,含蓄蕴藉,回味无穷.答案:(1)“人”字化静为动,本来一条弯弯曲曲的静态的山路用一“人”字,就有了动态之美;采用拟人手法,赋山间小径以情味,绘出了路的曲折狭窄之状,表达作者对友人所居环境的欣赏.(答对一点即可)(2分)“生''字则化无形为有形,本来山中的寒冷是诗人的触觉感受,是无形的,但是此时犹如从白雪笼罩的群峰慢慢升腾而起,表现环境的静谧;化被动为主动,本来暮寒笼罩山峦,此处却让山峦生出暮寒,让诗歌饶有情味.(答对一点即可)(3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僧友隐迹山林、忘情俗世的恬淡生活的向往和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o(3分)诗歌一二两联表现僧友所居环境的清雅静谧,有力衬托出益上人操行清白、志趣高洁;颈联写在僧友陪伴下畅游山林的喜悦;最后一联以景结情,衬托出离别之时对朋友的不舍之情o(3分)参考译文:我独自一人去寻访益上人所住的庙宇,路上经过了一片洁净的沙滩.一条小径深入到松林中,积满了白雪,几座山峰,在落日中隐隐生寒.山僧高兴地迎接我到来,带着我在林中佛阁到处赏玩.吟罢诗歌我拂衣告别,身后传来断续的钟声,消逝在云端.赏析:严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沧浪诗话》,以禅论诗,特别强调含蓄有味,推崇盛唐山水诗的清趣.严羽的作品,虽然常常被人讥为眼高手低,但也时有佳作.这首《访益上人兰若》诗,就富有盛唐诗的风格及兴味.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妙喜(自注:是径山名僧宗杲也)自谓参禅精子,仆亦自谓参诗精子.”这位批评家把自己对诗的领悟比作禅师参禅,确实说出了其理论的特色.所以《沧浪诗话•诗辨》就明确提出:“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在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江西诗派过于注重语言的技巧,追求理性的融铸,表现为构思上、修辞上的翻空出新,在严羽看来,不过是文字禅、公案禅,未入“第一义”.严羽希望能复归到唐人,尤其是王、孟诸人那种浑整圆融,思与境谐,神韵冲淡的诗禅倾向,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为此,他提出的方法是,既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又提倡对古人名作的“熟参”,通过反复玩味得其神,即所谓“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这与唐代皎然《诗式》中所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正是相通的.简单地说,严羽是“以‘不说出来’为方法,想达到‘说不出来’的境界”(钱钟书《宋诗选注》).而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也往往力图符合其理论.即如这篇作品.首联“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两句写诗人独自启程,去远寻自己尊敬的益上人的寺院.“独”字写出了诗人的超然洒脱.他独来独往,身心自由,别无牵挂,贵在适意.“寻”暗示了益上人的住处地处幽僻,很难找到,所以必须去“寻”.青莲,就是青色的莲花,它的叶子长而宽,青白分明,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常用来比喻佛的眼睛.青莲宇指寺院.“行过白沙滩”,暗示了可能走了比较远的路,可能还穿过了河流.“白沙滩”以少总多,代表走过的各种地形.颔联“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诗人走到松林之前,发现一条小路通入林中,远望群峰,寒气笼罩,散发着阵阵的寒意.“一径”说明人烟稀少,只有一径通幽.用一“入”字,说明路的窄小,在白雪覆盖的松林下,一条小路曲折蜿蜒,钻人其中.像一幅“寒山雪松图”,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在这样幽僻的地方,本来很少人来访.在这寒冷的冬天的傍晚,想必更是无人来访.今天诗人来到,山僧大喜,赶忙殷勤地带领客人参观自己的寺院.两个人一边游览,一边吟诗,沉浸在游览山林楼阁的惬意中.“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诗人乘兴而来,游兴已尽,潇洒的挥一挥衣袖,踏上返回的路.看来,诗人不执著于外境,也不执著于友情.他心无挂碍,辞行以后,心地一片空净澄明,不喜也不忧,只有身后的钟声在回响,时断时续,恍若飘出天外,恍若飘人心中,那么静穆、幽远.诗人踏雪而来,又尽兴而去,不吝情于去留之间.庙宇、沙滩、青松、山峰自在自然.诗歌无一句不在写景,而又无一句不在写诗人从容淡泊的胸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亦尽得禅之三昧.严羽称赞盛唐诗的妙处是“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这首诗的结尾余味悠长,正如那。 4.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 云随雁字长。 绿怀红袖趁重阳, 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 殷勤理旧狂。 欲将沉醉换悲凉, 清歌莫断肠。 [翻译] 重阳时节,汴梁城(天边金掌暗示首都)里秋气已深,白露成霜。秋云漂浮,随着南飞的大雁而拉长。汴梁的风俗与故乡临安很相似,便趁着这重阳节的歌舞筵席作一次强颜欢笑吧。 佩带着兰花,插着菊花,唉,回想起过去的狂放不羁,是该好好的总结下自己的过去了。借酒消愁吧,一醉之后就忘了这些悲伤了,可这又岂是易事?听到清雅优美的歌唱,便忍不住要悲叹,这岂非是自伤身体,戒之,慎之,切不可再如此了。 [赏析] 此词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词中感喟身世,自抒怀抱,虽写抑郁之情,但并无绝望之意。 全词写情波澜起伏,步步深化,由空灵而入厚重,音节从和婉到悠扬,适应感情的变化。 整着词的意境是悲凉凄冷的起首两句以写秋景起,点出地点是在京城汴梁,时序是在深秋,为下文的“趁重阳”作衬垫。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二十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以承武帝想饮以求长生的“玉露”。承露金掌是帝王宫中的建筑物,词以“天边金掌”指代宋代汴京景物,选材突出,起笔峻峭。但作者词风不求以峻峭胜,故第二句即接以闲淡的笔调。白露为霜,天上的长条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队,云影似乎也随之延长了。这两句意象敏妙,满怀悲凉,为全词奠定了秋气瑟瑟的基调。 三、四两句将客居心情与思乡之情交织来写,用笔细腻而蕴涵深厚,一方面赞美故乡人情之美,表达出思乡心切的情怀,另一方面又赞美了重阳友情之美,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 过片从《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和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化出的“兰佩紫,菊簪黄”两句,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渲染了宴饮的盛况。接下来一句,写词人仕宦连蹇,陆沉下位,情绪低落,不得不委屈处世,难得放任心情,今日偶得自在,于是不妨再理旧狂,甚至“殷勤”而“理”,以不负友人的一片盛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绿杯’二句,意已厚矣。‘殷勤理旧狂’,五字三层意:狂者,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发见于外 者也。狂已旧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其狂若有甚不得已者。”试想,本是清狂耽饮的人,如今要唤起 旧情酒兴,还得“殷勤”去“理”才行,此中的层层挫折,重重矛盾,必有不堪回首、不易诉说之慨,感 情的曲折,自然把意境推向比前更为深厚的高度。 结尾两句:“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由上面的归结,再来一个大的转折,又引出很多层次。词人想寻求解脱、忘却,而他自己又明知这并不能换来真正的欢乐,这是真正的悲哀。《蕙风词话》又说:“‘欲将沉醉换悲凉’,是上句注脚;‘清歌莫断肠’仍含不尽之意。”此乃中肯之语。词之结句,竟体空灵,包含着万般无奈而聊作旷达的深沉苦楚,极尽回旋曲折、一咏三叹之妙。 “兰佩紫”二句,承上片“人情”句的含蓄转为宽松;“殷勤”句随着内容的迅速浓缩,音节也迅速转向悠扬;“欲将”二句,感情越来越深沉、曲折,音节也越来越悠扬、激荡。谭献评周邦彦《兰陵王》词的“斜阳冉冉春无极”句,说“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读晏几道这首词的最后三句,使人也有同样的感觉,因为它的意境、音节配合得极有韵味和感染力,妙处须细细体会。《宋词举》中云:“小山多聪俊语,一览即知其胜。此则非好学深思,不能知其妙处。”此词正说明 了这一点。纵观全词,尽管作者那种披肝沥胆的真挚一如既往,但在经历了许多风尘磨折之后,悲凉已压倒缠绵;虽然还有镂刻不灭的回忆,可是已经害怕回忆了。 5.表达了思乡之情的唐诗宋词 要赏析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②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③,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④洛阳边。 ①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 。 ②客路:旅途。③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④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地势险要,倚长江而立。 2. 客路:旅途。潮平: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 风正:指顺风。 4.海日:太阳从海上冉冉升起。 5.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6.旧年:过去的一年。 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7.乡书:家信。 何处达:送到什么地方。 8.归雁:归来的大雁。 这句是说,希望雁能把我的信捎到故乡洛阳去。 9.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 6.宋词一百首中清平乐 晏几道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注释] 1.兰舟:木兰舟,以木兰树所造之船。 此处泛指船只。 2.锦书:锦字书。 前秦苏若兰织锦为字成回文诗,寄给丈夫窦滔。后世泛称情书为锦书。 云雨:隐喻男女欢情。 [评析] 本词写一女子挽留不住情人的怨恨,如一特写镜头,刻画出一位女子多情善感的美好形象。 这首词在技巧上运用了很多对比方法:一个苦苦挽留,一个“醉解兰舟”;一个“一棹碧涛”、晓莺轻啼,一个独立津渡,满怀离情;一个意浅,一个情深。让人一目了然。 在结构上,亦是先含情脉脉,后决绝断念。结尾二句虽似负气怨恨,但正因为爱得执著,才会有如此烦恼,所以更能反衬出词人的一片痴情。 写一位妓女与情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词用白描手法写出二人在春晨渡口分手时的种种情态。 结尾处决绝之语,更道出了她心中的幽怨和不忍割舍之意。此后锦书传寄,画楼云雨无凭。 “此后”二句抒发怨爱交集的负气之言:“锦书休寄”拒其信,“云雨无凭”“断其情,似乎很决绝,其实从前面的“留人”、“莺啼”、“离情”已处处点染出她的眷恋难舍,而讲此话是故作负气的一种解脱的反语暗示:“休寄”,“无凭”的潜台词正是别忘画楼欢爱。此词刻画细腻,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一个女子痴中含怨的微妙心理。 词人对女性怨爱交集的矛盾心理揣摩得极为细腻。 浣溪沙(贺涛) 此词是闺怨词中的佳作。 词中前五句一句一意境,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极缠绵悱恻的情感。末句一笔叫醒,使全篇实处皆虚,陡入胜境,加强了全词情感的力度和深度。 《白雨斋词话》评此词结句云:“妙处全结句,开后人无数章法。 上片起首一句用韦庄《谒金门》词“闲抱琵琶寻旧曲”句。 “把”、“抱”同义。“谱”,这里也指曲。 “曲”而书之于纸为“谱”,“谱”而付诸管弦为“曲”。“寻”为“重温”之义。 全句写一位少女百无聊赖,随意抱持琵琶重弹旧曲。次句“四弦声怨却沉吟”承上,言琵琶的四根弦上发出凄怨的音响,一似人深思时的微吟咏叹。 “却”字与“旧”字是词眼所,“却”字见出琵琶声之“怨”、之“沉吟”,恰与弹曲者的主观意愿相反:本欲解闷,适增其愁。 可见,上句所谓“旧谱”,并非单指过时的曲子,而是指往日与恋人聚会时曾经弹奏过的乐调。 那时候两情欢悦,因此琴声欢快,此时两情隔绝,虽抚弦更弹旧曲,企望用美好的回忆来自我安慰,但无论如何也奏不出旧日的愉悦之音了。第三句“燕飞人静画堂深”,语意层而进。 少女幽居闺中,孤寂无偶,只有梁燕作伴。燕子似乎不忍心听到这哀怨的琴声,飞走了;少女本人也不能终曲,放下了拨子。 一个“静”字,一个“深”字写出了闺中又恢复了先前那种死一般的静止,意境深邃。 过片两句为对比。 上联写少女斜靠着枕头,有时像宋玉《高唐赋》里那位“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一样,梦中飞到情人身边,重渲染情之烈;下联写一道门帘,就象沉重的棺盖,使闺中人与世隔绝,无处诉说她的怀春相思之心,重点出现况之苦。 歇拍写“灯夜”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前后几天城市处处张灯结彩,通宵达旦供人玩赏,平日藏深闺人未识的姑娘们,难得这样的好机会,可获准外出嬉游。 此篇所写的少女,最后一次见到恋人,就元夜。从那之后,魂牵梦绕,却至此时未唔。 此句七个字用数字写时间,把前此的种种情感反复并深化了。大有点石成金之妙。 陈廷焯即以此为例,评曰“妙处全结句,开后人无数章法”(《白雨斋词活》)。 天门谣。 登采石蛾眉亭(贺涛)牛渚天门险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牛渚天门险,限南北、七雄豪占”这里一开篇即开门见山,写牛渚、天门的地理形势之险,历史地位之重要。 太平州采石镇,濒长江有牛渚矶,绝壁嵌空,突出江中。矶西南有两山夹江耸立,谓之天门,其上岚浮翠拂,状若美人蛾眉。 熙宁年间,郡守张瓌在矶上筑亭以观览天门奇景,遂命名曰蛾眉。词人崇宁大观间曾通判太平并与编管在此的李之仪过从甚密,因作此词。 这里词人仅用十二字,将天门之险要地理位置、偏安江左的小朝廷,每建都金陵,凭恃长江天险,遏止北方强敌的南牧情景道尽。当涂踞金陵上游,牛渚、天门正是西方门户,所以宋沈立《金陵记》曾记云:“六代英雄迭居于此。 ……广屯兵甲,代筑墙垒。”词言“七雄”,当是兼括了南唐。 “清雾敛,与闲人登览”二句,是说雾气消散,似乎在有意让人们登临游览。这里,“与”字十分精当,足见词人炼字之妙,也说明炼字不必求奇求丽,寻常字汇,只在调度得当,照样能够神采飞扬,恰到好处,曲尽体物之妙。 上片这两个语意层次分明,前三句追惜怀古,剑拔弩张,气势苍莽;后者抚今,轻裘缓带,趣味萧闲。这里词作体制虽小,却能大起大落,笔力豪健,足见作者构思运笔之妙。 下片,词作却不落旧巢,没有紧承“与闲人登览”一句,展开描写眼底风光、江声山色,而偏写“待月上潮平波滟滟,塞管轻吹新阿滥。”等到江上月升潮平,笛吹风起之时,“风满槛,历历数,西州更点。” 7.关于词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请参照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为填词时所用的词谱。 第二个问题: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①,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②,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释】 ①金掌:铜仙人掌。汉武帝刘彻曾在建章宫筑神明台(一作柏梁台),上铸铜柱二十丈,有仙人掌托承露盘以伫露水,和玉屑服之,以求长生。 ②绿杯:美酒。红袖: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重阳佳节失意伤怀之作。情绪压抑悲凉,好像有许多愁情,但表现得模糊闪烁。临佳节而在异乡作客,受款待又有“人情似故乡”的亲切。可是从其饮酒狂欢,又可见其借酒浇愁的心境。词中以佩紫、菊簪与自己作比较,其主动克制“旧狂”,可见此狂是出自不得已而为之。词意超越一般的幽怨,风格凝重而清丽。 起首两句以写秋景起,点出地点是京城汴梁,时序是深秋,为下文的“趁重阳”作衬垫。汉武帝长安建章宫建高二十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以承武帝想饮以求长生的“玉露”。承露金掌是帝王宫中的建筑物,词以“天边金掌”指代宋代汴京景物,选材突出,起笔峻峭。但作者词风不求以峻峭胜,故第二句即接以闲淡的笔调。白露为霜,天上的长条云彩中飞出排成一字的雁队,云影似乎也随之延长了。这两句意象敏妙,满怀悲凉,为全词奠定了秋气瑟瑟的基调。三、四两句将客居心情与思乡之情交织来写,用笔细腻而蕴涵深厚,一方面赞美故乡人情之美,表达出思乡心切的情怀,另一方面又赞美了重阳友情之美,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 过片从《离骚》中“纫秋兰以为佩”和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化出的“兰佩紫,菊簪黄”两句,写出了人物之盛与服饰之美,渲染了宴饮的盛况。接下来一句,写词人仕宦连蹇,陆沉下位,情绪低落,不得不委屈处世,难得放任心情,今日偶得自,于是不妨再理旧狂,甚至“殷勤”而“理”,以不负友人的一片盛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说:“‘绿杯’二句,意已厚矣。‘殷勤理旧狂’,五字三层意:狂者,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发见于外者也。狂已旧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其狂若有甚不得已者。”试想,本是清狂耽饮的人,如今要唤起旧情酒兴,还得“殷勤”去“理”才行,此中的层层挫折,重重矛盾,必有不堪回首、不易诉说之慨,感情的曲折,自然把意境推向比前更为深厚的高度。结尾两句:“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由上面的归结,再来一个大的转折,又引出很多层次。词人想寻求解脱、忘却,而他自己又明知这并不能换来真正的欢乐,这是真正的悲哀。《蕙风词话》又说:“‘欲将沉醉换悲凉’,是上句注脚;‘清歌莫断肠’仍含不尽之意。”此乃中肯之语。词之结句,竟体空灵,包含着万般无奈而聊作旷达的深沉苦楚,极尽回旋曲折、一咏三叹之妙。“兰佩紫”二句,承上片“人情”句的含蓄转为宽松:“殷勤”句随着内容的迅速浓缩,音节也迅速转向悠扬:“欲将”二句,感情越来越深沉、曲折,音节也越来越悠扬、激荡。谭献评周邦彦《兰陵王》词的“斜阳冉冉春无极”句,说“微吟千百遍,当入三昧,出三昧。”读晏几道这首词的最后三句,使人也有同样的感觉,因为它的意境、音节配合得极有韵味和感染力,妙处须细细体会。 《宋词举》中云:“小山多聪俊语,一览即知其胜。此则非好学深思,不能知其妙处。”此词正说明了这一点。 纵观全词,尽管作者那种披肝沥胆的真挚一如既往,但经历了许多风尘磨折之后,悲凉已压倒缠绵;虽然还有镂刻不灭的回忆,可是已经害怕回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