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物候的诗句诗人与物候 诗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见于《诗经》。 如《豳风o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物倏现象,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春天花香乌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一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蛰伏。 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适应外界环境、温度、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条件。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诗云: 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候至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16岁时,写了一苜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着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暧鸭先知",从鸭子戏水,感知春江水暧,也揭示了,凡花木向阳而茂,背阳而衰,凡鸟禽暖而出,寒而伏,物候与气候,其相关切。 明末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诗人和常人的区别就在于能否萃天地之清气,知花香鸟浯之性情。 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南宋大诗人陆游很多诗词反映他留心花香鸟语,细致观察物倏变化的诗句。 他在《初冬》诗说: 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枕上作》: 卧听百舌语帘栊,已是新春不是冬。 《夜归》: 今年寒到江乡早,末及中秋见雁非, 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 这些诗句,大都是诗人晚年在浙江绍兴家乡时作的,反映他年老不论是在新春或初冬,还是三更风雨都夙兴夜寐,无时不刻不在观察物候的情景。 他不但留心观察物候,而且还用鸟类预告农时。陆游在《鸟啼》诗云: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闻闻黄鹂,幼妇悯蚕饥;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土簇; 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 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 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 陆游在《禽声》又云: 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 那清脆的布谷声声,似乎在催促人们赶快春耕,免误农时。 杜甫晚年进入四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有研究,他在诗中说: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 有竹一顷余,乔木上青天,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 《尚书盘庚上》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周易乾》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诗经大雅召旻》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 《诗经邶风北风》 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战国楚宋玉《风赋》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唐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唐韦应物《咏玉》 花落未须悲,红蕊明年又满枝。 宋晏几道《南乡子》 彩云易散,皓月难圆。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 冰厚三尺,不是一日之寒。 《金瓶梅词话》第九十二回。 2.【与物候现象有关诗句】有关气象物候的诗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屏迹三首》之一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贾至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欧阳修《鸟啼》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之一 竹外桃花三两技,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袁枚《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有关气象物候的诗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屏迹三首》之一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贾至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欧阳修《鸟啼》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之一 竹外桃花三两技,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袁枚《题桃树》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3.关于物候的诗词,十首春夜喜雨 (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小池 (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鸟啼 (宋)欧阳修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词浣溪沙 (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玉楼春 (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蝶恋花 (宋)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醉花阴 (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物候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屏迹三首》之一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贾至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之一竹外桃花三两技,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袁枚《题桃树》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5.关于一些物候的诗唐宋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这四句五言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特点;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在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找到答案的。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柳暗花明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节选) 6.关于物候的诗句,池塘生春草,池柳变鸣禽。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清凉风。 花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可惜庭中树,移根作汉臣。 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吹落杨花春事了,小池新绿两添痕。 浴蚕时节寒犹在,村落人家半掩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 野人无历曰,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机;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厌草茂 。 7.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古诗词中看物候 打开我国的古诗词,扑面而来的是萋萋芳草,艳丽花朵,婆娑树姿,点点鸟影,翩翩蛱蝶,啾啾虫鸣。物候现象扩大了古诗词题材,创造了丰富意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拓展了人们的精神视野,提升了人的品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来了,大地回暖,气温开始上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白雪虽作飞花,春寒料峭,但草芽可见。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还以准确的语言进一步描写早春的物候特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蒙蒙,春雨细细,滋润万物,小草探出小脑袋,远看如茵,近看却稀稀疏疏。仲春,“春色满园关不住”,“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东风拂面,百花争艳,万紫千红,蝶飞莺闹,满眼都是明丽与生机。春意阑珊,“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宋曹豳《暮春》) 。柳树也由早春的“绿柳才黄半未匀”、“万条垂下绿丝绦”,而飘飞出生命之絮:“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夏天如约而至,果实开始成熟,“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秋天来临,“无边落木萧萧下”(李白《登高》),“霜草苍苍虫切切”(白居易《村夜》),但大自然并不吝啬,催促菊花绽放,元稹在《菊花》中忍不住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代黄巢也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气温下降,花木凋零,寒冬里只有耐寒植物才能保持英雄本色:“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冰霜惨凄之时,“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花开花落,草木荣枯,新陈代谢,大自然就这样周而复始,依律而行。当然,这种规律在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通行。 植物诉说着大自然的语言,动物们也依时而动,毫不逊色。动物作为物候现象在古诗词中登堂入室且占重要地位。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作为大自然的重要成员,首先感觉到气温的变化,解放歌喉,叽叽喳喳,啁啾之声此起彼伏,呼朋引伴,开始生命的新歌。 宋代词人晏殊有一首《破阵子》词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燕子”、“黄鹂”作为物候,说明春天的到来。“新社”即春社。按古人习俗,一年中有两社:春社和秋社。“春社”日(立春过后第5天)春光正好,春意正浓,农人脱衣下地,春耕农事正忙。这时,燕子翩然归来,黄鹂清音啼啭,大地芳草萋萋,池畔苔藓翠绿,少女野外斗草(一种游戏),一派勃勃生机。“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 (宋 曹豳《暮春》) 暮春时节,林间,莺儿停歇了歌唱,池塘处却传来响亮的蛙声。原只是一声、两声,渐渐地,“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唐贾龠《孟夏》)。莺儿、蛙儿、蝉儿,你方唱罢我登台:“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清袁枚《所见》)。立秋了,动物们敏锐感觉到立秋之凉与往日不同:“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宋 刘翰《立秋》)。接着“初闻征雁已无蝉”(唐 李商隐《霜月》),到了风雪载途的寒冬,就是“梅雪争春未肯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了。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的大自然,时时刺激着诗人的神经,撩拨着诗人的心弦,净化着诗人的灵魂。诗人们情不自禁地提笔状写物候现象,而且,他们常常由物候而自然联想到繁复的生命过程,生发出诸多感悟,大自然的一切在他们眼中绝不仅仅是物候现象,还是一种象征,一种启迪,一种审美体验。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大气,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宋 苏轼《赠刘景文》)的坚毅;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到“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唐 宋雍《春日》)的清醒;从“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 刘禹锡《秋风引》) 的凄凉,到“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惆怅;从“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国仇家恨,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沉郁……何尝不是物物关情?绝对可以说,物候成了诗人抒情写怀的媒介,大自然孕育了心有千千结的诗人,滋养了人类繁茂多彩的精神家园。诗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诗人心中蓬勃无尽的灵感。 参考资料:《中学生语文》刘菊春 8.【关于物候的古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竹枝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七绝】 类别:【】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梦令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体裁:【词】 类别:【】 木叶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 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 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 秋雨叹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类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春雷 年代:【现代】 作者:【郭沫若】 体裁:【七律】 类别:【】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9.关于物候的诗十三、十六字令十二组 1. 咏莲四季图 莲, 多少风雨若等闲? 新春到, 只把美名传。 莲, 多少爱心洒人间? 阳光下, 无人可争艳。 莲, 为谁一生送缠绵? 想起你, 夜半犹凭栏。 莲, 为谁流芳到永远? 只有我, 等你一万年。 2. 风 风, 吹动长袖舞长空。 多少年, 吹得两袖清。 风, 吹将温馨入梦中。 千万里, 来去无影踪。 风, 少年吹成白头翁。 人已老, 宠辱皆不惊。 风, 为我吹落天上星。 化春雨, 落地皆无声。 3. 霜 霜, 寒冷带给小村庄, 一夜间, 天地换新妆。 霜, 令人牵挂我故乡。 告诉我: 岁月已沧桑。 霜, 知我苦读在寒窗。 冻结了: 窗前明月光。 霜, 劝我从此莫悲伤。 悲伤时, 伊人在远方。 4. 雨 雨, 声声向我诉心曲。 曲未尽, 随风轻轻舞。 雨, 愁如青丝恨如缕。 抚慰我: 温柔如父母。 雨, 能否知我企盼苦? 降甘霖, 人间尽欢呼? 雨, 点点滴滴似祝福。 为天下, 孕育稻和谷。 5. 雪 雪, 一年一度喜相约。 轻声问: 可曾记得我? 雪, 常使人间变天国。 在天国: 何人不超脱? 雪, 多少恩怨已忘却? 洁如玉, 净化魂与魄。 雪, 千言万语凭谁说? 雪山下, 奔腾血与火。 6.白 云 歌 云, 日日为谁送温存? 这番情, 令人惜朱唇。 云, 夜夜为谁叩闺门? 门开处, 不见绿罗裙。 云, 梦中与谁做芳邻? 醒来时, 相伴唯星辰。 云, 化作秋雨愁煞人, 秋雨过, 伤心欲断魂。 7.乡村四季图 春, 花香鸟语飘满村。 细听来, 句句是乡音。 夏, 村前村后一幅画。 午饭后, 纳凉大树下。 秋, 有朋来自五大洲。 东海岸, 相约看海鸥。 冬, 佳节已在喜庆中。 大街上, 传来爆竹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