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鸥鹭的古诗词

1.你还知道那些描写夕阳 藕塘 鸥鹭 的古诗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思》马致远

【年代】:南北朝

【作者】:南朝民歌

【作品】:西洲曲

【内容】: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年代】:唐

【作者】:李贺

【作品】:塘上行

【内容】:

藕花凉露湿,花缺藕根涩。

飞下雌鸳鸯,塘水声溘溘。

2.你还知道那些描写夕阳 藕塘 鸥鹭 的古诗吗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马致远【年代】:南北朝【作者】:南朝民歌【作品】:西洲曲【内容】: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年代】:唐【作者】:李贺【作品】:塘上行【内容】:藕花凉露湿,花缺藕根涩。飞下雌鸳鸯,塘水声溘溘。

3.

白鹭汀

顾况

靃靡汀草碧,淋森鹭毛白。

夜起沙月中,思量捕鱼策。

重赋鹭鸶

许浑

何年去此地,南浦满凫雏。云汉知心远,林塘觉思孤。

低飞下晚树,独睡映新蒲。为尔多归兴,前年在五湖。

崔卿池上双白鹭

贾岛

鹭雏相逐出深笼,顶各有丝茎数同。

洒石多霜移足冷,隔城远树挂巢空。

其如尽在滩声外,何似双飞浦色中。

见此池潭卿自凿,清泠太液底潜通。

江城子

苏轼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桂枝香

王安石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采桑子

欧阳修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怨王孙

李清照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混江龙

白朴

断人肠处,天边残照水边霞。

枯荷宿鹭,远树栖鸦。

双调·沉醉东风 渔夫

白朴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候,不识字烟波钓叟。

找了很久 应该够多了 给好评啊

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还能联想到哪句古诗词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可以联想到的诗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意思是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是雨后的天空,乌云消散,阳光又重新照耀着大地。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

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滕王阁序》。

此句色彩对比鲜明,落霞是绚丽的,多重的,孤鹜是清淡的,单一的,落霞是自上而下的,孤鹜是自下而上的,秋水长天,天水相接,浑然一体,远近、上下、立体式的展现出一幅深秋江天图。和《如梦令》一样,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生命力。

扩展资料:

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创作背景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二、赏析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最后惊起鸥鹭,全词最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它不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滕王阁序

范文涉及成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