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折杨柳》的诗句【标题】:折杨柳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内容】:--------------------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标题】:折杨柳 【作者】:萧纲(南朝梁简文帝 宫体诗人) 【年代】:南朝梁 【内容】 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 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 林空书角悲。 曲中无别意, 并是为相思。 【注释】 1、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 2、上春——即早春。 3、画角——军中吹器。 4、——犹、总是的意思。 5、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2.《折杨柳》的诗句【标题】:折杨柳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内容】:--------------------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标题】:折杨柳 【作者】:萧纲(南朝梁简文帝 宫体诗人) 【年代】:南朝梁 【内容】 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 叶密鸟飞碍, 风轻花落迟。 城高短箫发, 林空书角悲。 曲中无别意, 并是为相思。 【注释】 1、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 2、上春——即早春。 3、画角——军中吹器。 4、——犹、总是的意思。 5、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3.张九龄 《折杨柳》的全诗意思是什么意思: 水边的杨柳,低垂着象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杨柳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 原文: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迟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更愁征戍客,容鬓老边尘。 注:《折杨柳》词牌名,传说汉代张骞从西域传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魏晋时古辞亡失。 晋太康末, 京 洛 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后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 4.(一)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程度,同时还要分析诗歌的情感.“意象”就是诗歌用来表达情感的一些物象,常见的有景物、人物等等.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这首诗要注意找到里面涉及的事物,“水”“杨柳”“马”“春风”等都是意象.这是一首送别诗,主要表达了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题目已经指明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要注意找到什么地方体现了这两种修辞手法.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用折下的柳枝自喻,并且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是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答案:(1)本诗用了“水”“杨柳”“马”“春风”等意象,主要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2)拟人;春风最爱惜杨柳,殷勤地把它放在手中吹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拂柳的情境,暗含惜别之情.比喻:诗人用折下的柳枝自喻,并且将送行者比作春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折柳的情态,表达出诗人难舍难分的情意.。 5.《折柳曲》的诗句1、李白写的是《折杨柳》; 2、《折杨柳》全文 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 花明玉关雪,叶暖金窗烟。 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 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 3、注释 春天来了,垂杨荡漾在白云绿水间,它那美丽的枝条随着春风飘扬,好不娇美。 这里适逢生机蓬勃的春天,花儿争相开放,但玉关边塞此时却是冰雪交加,美人每当想起这些,都会倍感惆怅。 她在金窗前独自凭依,看叶暖烟空,心中更有无限离愁。她面对此景心中常会荡起一种凄凉之感。 真想攀折柳条,以远寄到情郎所在的龙城前,让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①摇艳:美丽的枝条随风飘扬。 ②年:时节。 ③长想:又作“长恨”。 ④龙庭:又叫龙城。是匈奴祭天、大会诸部之地。 6.折杨柳的典故或者诗歌,指导的说一说呀王维有名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在不熟悉古典诗歌的读者看来,可能以为前两句不过是一般的描写春雨后的景色。 如果追溯到更早的南北朝乐府诗《折杨柳歌辞》,便会发现它和古时社会风习有关,其一云: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诗中这位行客为什么不拿马鞭,反而折下杨柳枝来,下马后坐在那里吹笛子(古人把嫩柳枝掐断,抽掉茎中的木质干,留下茎皮,在一端略加修整即可吹响,犹如笛声,也叫柳笛、柳哨)?而且“愁杀”呢? 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 所以上面诗中的“行客儿”上马后看到杨柳,就会想到“留下”,对故里的留恋之情油然而生,折下柳枝下了马,吹起柳笛来,滞留在原地不走了,但是又不能不走,所以有“愁杀”之语。 同诗的第四首又唱道: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当“行客儿”留恋故土,唱起惜别的“杨柳”歌时,他的同行者却是个胡人,正因为他不理解汉语的“柳”与“留”的谐音寓意关系,也就不理解同伴的感情,所以他才说“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对“杨柳郁婆娑”,只能看其景,不能理解其中之情。懂了这首诗,我们就理解王维的《渭城曲》的全部含义了。 即因为雨水把轻尘洗掉,所以客舍的柳色显得更加鲜丽,使即将分别的人们更加触目惊心,在这一往情深的激发下,才无限感慨的发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惜别的情意。 为了表示“挽留”、“留恋”的情愫,古人在送别的时候,常常折下道旁的杨柳枝赠送行者,以寄深情。 所以王之涣的《送别》诗云: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有时,为了怀念离乡的亲友,还寄去杨柳枝以表意,如张九龄的《折杨柳》一诗写道: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折杨柳的行为,是送别者表示挽留,也是行人愿意留下的示意,可是终于留不住,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被罗隐的《柳》诗恰切地描绘出来了: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把长条绊得人? 了解了这个原委,我们看柳永的《雨霖铃》,这首写离开京师即将远行的词的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便更会体会到词中所表达的惆怅情绪是多么的感人,诗人所以强调“杨柳岸”这一情景的用意也就在这里。 古时有一首笛子吹奏曲《折杨柳》,人们听到笛子吹奏此曲时,也会与杨柳的形象产生联想,增加乡思。所以杜甫在《吹笛》中就曾反问道:“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他埋怨塞外五月天还在下雪,看不到春色,看不到杨柳,可是为什么笛子偏要吹奏这个曲子,增加旅人的乡愁呢? 再看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里面表达了委婉曲折的多层含义,无怪乎它被推为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 7.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意杨巨源的《折杨柳》诗意: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简析: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 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 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 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 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