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可以用什么方法教幼儿古诗草活动目标:1.学习字词“草”“枯” “火”,并理解古诗内容。 2.能根据古诗的节奏与韵律吟诵诗歌。3.根据诗中描写的景象,感受小草坚韧不拔的精神。 活动准备:幼儿读本、学具(字图卡)、电子课件。活动过程:一、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1.提问:小朋友,还记得《清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吗?(春天。)2.教师:春天来了,你们有发现春天带来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它说的是春天的一种植物,我们先来听一听。二.播放课件,幼儿欣赏古诗。 1.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草。)2.教师:你们在哪儿见到过草?(路旁、校园、公园、草原。) 小草不像花朵那样鲜艳多彩,它是极为平凡的,甚至我们平时都不会去注意它,但诗人写了关于小草的什么呢?(幼儿自由表述。)三、教师念古诗,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意义。 1.教师完整的念古诗,幼儿注意倾听。提问:古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草原。) 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离离原上草。)这里的“原”是平原。 2.教师念“离离原上草”,引导幼儿讲述这一句的意思。(1)提问:草原上的草一般会长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茂盛”一词。) “离离”就是指草长得很茂盛。(2)教师: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3.教师念“一岁一枯荣”,引导幼儿理解本句的意义。 (1)教师:“一岁一枯荣”,谁能试试用“岁”说一句话。(引导幼儿说出:我今年六岁了。) (2)教师:“六岁”,也就是从出生到现在已六年了。一岁就是一年。 (3)提问:一年当中,草会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幼儿说出:春天,小草发芽了。夏天,小草长得很茂盛。 秋天,小草变黄了。冬天,小草干枯了。) (4)教师: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请两三位幼儿说,通过比较确认谁说得好。 (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4.教师念“野火烧不尽”,引导幼儿理解本句的意义。 (1)教师:“尽”是完的意思。冬天的草都干枯了,大火一烧,就把草烧得干干净净,但是这里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可引导幼儿了解是因为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2)教师:请幼儿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火是不能把草完全烧掉的。 因为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埋在泥土里,是烧不到的。)5.教师念“春风吹又生”,引导幼儿理解这一句的意思。 (1)提问:“生”是什么意思?(生长。)(2)教师:谁能来试说这一句的意思?(春风一吹,新的草又会长出来。) 6.教师再次完整的念古诗,请幼儿完整讲述古诗的意义。7.教师小结:从古诗中我们看到了,凶猛的野火把小草烧得干干净净,可到了春天,小草又长满草原。 你觉得小草有怎样的品质?(引导幼儿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8.教师:那么,今天我们就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诵这首诗。 四、带领幼儿学习、记忆古诗内容。1.带领幼儿再次观看课件,引导幼儿一边看课件,一边朗诵古诗。 2.教师念上句,幼儿念下句,朗诵古诗一遍。3.看幼儿读本,并自己指读古诗。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正确指读。)4.幼儿分组,朗诵古诗。 识字时间1.识字教学(1)出示学具(字图卡),引导幼儿认读。(2)幼儿阅读幼儿读本,找出学具(字图卡)在故事中的位置。 2.游戏“沙包击字”(1)教师将“草”“枯”“火”的学具(字图卡)贴在塑料垫子中央,教师念出一个字词时,就请一名幼儿用沙包掷向相应的字图卡。(2)游戏开始时教师念的速度要慢,之后可逐渐加快,也可多名幼儿同时参加。 活动建议:带领幼儿去户外的草地上感受小草,了解小草。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怎样教幼儿学古诗语言是富有音乐性的,古诗尤其讲究韵律。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一些简单易懂、形象性较强的古诗,教幼儿学习,不仅可以使幼儿学到知识,受到品德和美感教育,还能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而且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也很有好处。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古诗的教学方法作了创造性的探索,我在教学中也尝试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与同行共享。 一、看图学诗 人们常说诗情画意,诗情与画意有相同之处,借助画面让幼儿理解诗意,幼儿是易于接受的。 因此,在教幼儿学古诗时,只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观赏画面,展开想象,有条不紊地介绍、解释诗句,效果也是很好的。所用图画,教师可自行设计绘图,也可放大复制儿童古诗读物中的插图。 二、画图学诗 此法与看图学诗法相同,可使诗情画意交融渗入于幼儿语言、绘画教育中,来巩固、加深幼儿对已学古诗的理解。如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诗:篱落疏疏一径深(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幽深的小路),树头花落未成阴(路边树上的花已经凋谢了,树叶还没长大没有树荫可以蔽日)。 儿童急走追黄蝶(孩子们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蝴蝶飞进了黄色的菜花中找不到了)。教师在教给幼儿这首诗后,让幼儿自由想像画出图景来。 当幼儿这样地来作画后,他们对这首诗也就会有更多的领会和喜爱了。 三、观赏自然景物学诗 这可说是直观的一种教学方法了,在学习这些古诗时,让幼儿去亲自体验,不但会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在老师的启发讲解下掌握诗意,学起来也就快了。 如我在教贺知章的《咏柳》时,带幼儿去春游,我们先从远处观看。春天柳树变成了什么颜色,以及柳条在微风中飘荡的情景。 问:那高高的柳树,好像被什么东西打扮得这样美?从而授以一、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再带幼儿来到树下,就近观赏,启发、询问:柳树细细长长的叶子多么整齐!多么漂亮呀!授以三、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为加深幼儿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可引申地问:二月春风还裁出了哪些美丽的景物?让幼儿观察周围景物回答。这样,不仅使他们学了古诗,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四、讲故事学诗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把古诗的内容变成故事讲给幼儿听来启发幼儿想象与思考,也是教幼儿学古诗的一种方法。如可将孟浩然的《春晓》变成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代有一个诗人,他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写诗写累了,就睡觉了。 春天不冷不热,睡觉最舒服了,所以他半夜里听到外面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也没有去管它。他不知不觉就睡到了天明。 当他醒来的时候,听到外面处处传来唧唧喳喳小鸟的叫声。他就赶忙起床,想到外面去看看。 他走出门一看,呀!夜来的风雨可不小啊,花园里许多花被打落了,满地的花瓣真不知道有多少!这位诗人看到这个情景,觉得春天的小鸟很可爱,春天的花朵叫人疼,于是他就拿起笔,写了一首题为《春晓》的诗,(晓是明的意思,春晓是春天的早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幼儿听完故事,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再学这首诗也就感觉到容易了。 五、情景表演学诗 教师结合诗歌内容,通过相应的动作演示和形象的讲解让幼儿理解,进而再通过角色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幼儿掌握。这种方法更富有游戏性很受幼儿欢迎。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可以请两个幼儿一个扮大人,一个扮童子。 指定室内吊扇之类为松,窗外树木为山。开始后,童子在松下游戏,大人缓步走向童子。 大人旁白松下问童子后问:喂,请问小师傅,你的师傅呢?童子旁白言师采药去后答:我师傅采药去了。大人说:那你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童子旁白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后答:我师傅就在这座大山中(伸手指外面的树)。 山上到处都是云雾,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接下去可请幼儿自由发挥地表演。 教幼儿学古诗,比学习现代诗歌难,但只要针对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以真挚饱满的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恰当的教法,就可以使幼儿对古诗产生兴趣,并达到教学目的。 3.幼儿古诗80首1.长歌行 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 曹植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3.敕勒歌 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4.咏鹅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5.回乡偶书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6.咏柳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7.凉州词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8.登鹳鹊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9.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0.宿建德江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1.凉州词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2.出塞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3.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15.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6.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孩子如何学古诗词一、古诗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古诗内容丰富多彩,有写景、有抒情、有情景交融、有说理。 格式上有五言、七言。我们根据古诗的特点,对其进行筛选,从短到长,由浅入深,先学五言,逐步过渡到七言,先学绝句,再教律诗,先选些描绘具体形象、叙说具体事件的,后选些抒发情感、表现气氛意境的,让幼儿的学习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选择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内容 与幼儿生活接近的古诗幼儿学起来易懂、感兴趣。如骆宾王的《咏鹅》,鹅是小朋友们最熟悉最喜欢的动物之一。 熟悉它的外形特征,白毛、红掌、长脖颈,熟悉它高吭的叫声,熟悉它在河中戏水的景态。因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诗句也就自然而然印在脑海里。 又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是比较接近幼儿的生活、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好作品。 2.选择与季节相符的古诗内容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有许多古诗是诗人赞美季节特有的景物、景色的。 为了能让幼儿在每个季节中加深对景物的印象,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我从幼儿的实际领悟能力入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主题教育的过程中选择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配合教育,如冬季时,梅花开放了,我带幼儿参观梅花在认识梅花的外形特征和了解梅花的品性后,学习古诗《梅花》,再画梅花,使幼儿对冬天特有的景物有深刻的印象。 又如秋天我们学习了张籍的《秋思》,杜牧的《山行》等古诗,效果良好。 3.选择与节日主题相符的古诗内容 一年中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为了让幼儿在节日中能感受节日的气氛和特有的风土习俗,激发幼儿的情感,我有意识地选择与节日相关的古诗内容。 如: 在春节来临之际学习王安石的《元日》。清明节学习杜牧的《清明》,重阳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内容对幼儿进行教育。 二、古诗教学环境的灵活性 幼儿的生活、学习、成长离不开周围环境的作用,环境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灵活利用周围环境来学习古诗。 1.在自然环境中学古诗 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当我每周带幼儿外出参观、远足活动时,会随时选择情景教幼儿学古诗。如在公园里观察荷花活动,让幼儿看看讲讲荷花、荷叶的颜色,莲子、耦的用处后,学习了王昌龄的《采莲曲》,河中碧绿硕大的荷叶一叶紧挨着一叶,池塘里绿色一片,粉红色的荷花亭亭地盛开着,点缀在绿叶间,看着这美丽的初秋景色,我启发说:“小朋友们,请想象一下,要是有小孩穿着与荷叶相同的衣服在这密密层层的荷叶间会是怎么样呢? ”然后朗读古诗: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接着进行解释:这首古诗就是讲采莲姑娘身穿着和荷叶一样颜色的裙子,姑娘红润的脸庞像盛开的两朵荷花,采莲小船进入荷塘中,哪是荷叶荷花,哪是姑娘的身影,分也分不清,只听到姑娘们唱起了《采莲曲》才知道她们在里面。最后与幼儿一起学习《采莲曲》,这样幼儿玩玩、看看、想想、念念学得轻松愉快。 2.在正规教学活动中学古诗 课堂活动是老师有目的地选择好古诗内容,准备好教具,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由表及里,让幼儿在自觉状态中学会、学好。如中班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我先出示四幅画,让幼儿观察画中人物形象的变化,想象这是怎么回事? 然后用故事解说古诗含义,让幼儿理解。再出示有节奏的文字,学习有节奏的朗诵。 接着创编动作加深印象,最后倾听配乐吟唱古诗,体会它的意境,这样的学习过程幼儿轻松愉快,兴味盎然。 3.在日常生活中学古诗 我将古诗教学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通过学习,受到教育。 如每天吃饭时幼儿会将米粒洒到桌子上、地上,无意中浪费了粮食。于是餐前我与幼儿一起学习古诗《悯农》,让幼儿了解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来之不易,是农民伯伯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换来的,我们小朋友要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以后小朋友在吃饭时不小心把米粒掉在桌子上,会情不自禁地说:“粒粒皆辛苦”并将桌子上的米粒捡起来吃掉。 三、古诗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古诗内容比较深奥,而幼儿理解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教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使幼儿对古诗感兴趣的关键。 在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讲述故事法 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我常把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古诗内容编成一个个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 2.图示、图文结合法 图示、图文结合法是将所要学的古诗的图片、图示、文字先后出示在幼儿面前,给幼儿以直观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幼儿理解接受起来容易。如我教古诗《一望二三里》先出示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幼儿感受一下自然优美的田园风景画,然后讲述画中的自然景色有些什么,再出示图示,这样幼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出示文字,让幼儿看看有几句,数一数每句有几个字,并用空格表示出节奏,让幼儿有节奏地诵读。 3.动作表演法 动作表演法是教师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既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 5.幼儿园可以用什么方法教幼儿古诗草 活动目标: 1.学习字词“草”“枯” “火”,并理解古诗内容。 2.能根据古诗的节奏与韵律吟诵诗歌。 3.根据诗中描写的景象,感受小草坚韧不拔的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读本、学具(字图卡)、电子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1.提问:小朋友,还记得《清明》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2.教师:春天来了,你们有发现春天带来的变化,有哪些变化?(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它说的是春天的一种植物,我们先来听一听。 二.播放课件,幼儿欣赏古诗。 1.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草。) 2.教师:你们在哪儿见到过草?(路旁、校园、公园、草原。)小草不像花朵那样鲜艳多彩,它是极为平凡的,甚至我们平时都不会去注意它,但诗人写了关于小草的什么呢?(幼儿自由表述。) 三、教师念古诗,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意义。 1.教师完整的念古诗,幼儿注意倾听。 提问:古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草原。)你从哪句诗中知道的?(离离原上草。)这里的“原”是平原。 2.教师念“离离原上草”,引导幼儿讲述这一句的意思。 (1)提问:草原上的草一般会长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茂盛”一词。)“离离”就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教师: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3.教师念“一岁一枯荣”,引导幼儿理解本句的意义。 (1)教师:“一岁一枯荣”,谁能试试用“岁”说一句话。(引导幼儿说出:我今年六岁了。) (2)教师:“六岁”,也就是从出生到现在已六年了。一岁就是一年。 (3)提问:一年当中,草会有哪些变化呢?(引导幼儿说出:春天,小草发芽了。夏天,小草长得很茂盛。秋天,小草变黄了。冬天,小草干枯了。) (4)教师:谁能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请两三位幼儿说,通过比较确认谁说得好。(一年当中,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4.教师念“野火烧不尽”,引导幼儿理解本句的意义。 (1)教师:“尽”是完的意思。冬天的草都干枯了,大火一烧,就把草烧得干干净净,但是这里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可引导幼儿了解是因为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2)教师:请幼儿把这一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火是不能把草完全烧掉的。因为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埋在泥土里,是烧不到的。) 5.教师念“春风吹又生”,引导幼儿理解这一句的意思。 (1)提问:“生”是什么意思?(生长。) (2)教师:谁能来试说这一句的意思?(春风一吹,新的草又会长出来。) 6.教师再次完整的念古诗,请幼儿完整讲述古诗的意义。 7.教师小结:从古诗中我们看到了,凶猛的野火把小草烧得干干净净,可到了春天,小草又长满草原。你觉得小草有怎样的品质?(引导幼儿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8.教师:那么,今天我们就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诵这首诗。 四、带领幼儿学习、记忆古诗内容。 1.带领幼儿再次观看课件,引导幼儿一边看课件,一边朗诵古诗。 2.教师念上句,幼儿念下句,朗诵古诗一遍。 3.看幼儿读本,并自己指读古诗。(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正确指读。) 4.幼儿分组,朗诵古诗。 识字时间 1.识字教学 (1)出示学具(字图卡),引导幼儿认读。 (2)幼儿阅读幼儿读本,找出学具(字图卡)在故事中的位置。 2.游戏“沙包击字” (1)教师将“草”“枯”“火”的学具(字图卡)贴在塑料垫子中央,教师念出一个字词时,就请一名幼儿用沙包掷向相应的字图卡。 (2)游戏开始时教师念的速度要慢,之后可逐渐加快,也可多名幼儿同时参加。 活动建议: 带领幼儿去户外的草地上感受小草,了解小草。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