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中的平仄 音是什么意思【平仄的意思】 平仄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参考网址/view/641.htm?fr=ala0_1_1 【7言4句】 七言绝句:/view/582554.htm?fr=ala0_1_1 【7言8句】 七言律诗:/view/584090.htm?fr=ala0_1_1 【阴平阳平】 普通话语音把音高分成“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阴平声高而平,阳平声是中升调,上声是降升调,去声是全降调。 【补充】 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对应1、2、3、4 因此,平——1、2 仄——3、4 2.古诗中的平仄音在现在汉语拼音里面,一、二声就是平音,三、四声就是仄音,但是由于古今音的不同和方言差异,古诗里面的字不能和现在的汉语拼音等同 。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 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 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 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 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3.唐诗中的平仄 音是什么意思【平仄的意思】平仄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参考网址/view/641.htm?fr=ala0_1_1【7言4句】七言绝句:/view/582554.htm?fr=ala0_1_1【7言8句】七言律诗:/view/584090.htm?fr=ala0_1_1 【阴平阳平】普通话语音把音高分成“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阴平声高而平,阳平声是中升调,上声是降升调,去声是全降调。 【补充】古代汉语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则由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构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对应1、2、3、4 因此,平——1、2 仄——3、4。 4.写古诗有哪些格式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5.唐宋诗词的平仄音有什么要求一,诗的概论 1,诗的简介 诗,分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新体诗、格律诗。 近体诗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因为古体诗与近体诗的这些区别,所以如今大凡不遵循格律的诗都可以看作古体诗。 个别字词出律的格律诗既看作古体诗,也可以说是出律的格律诗。近体诗是由古体诗发展而慢慢形成的,是古体诗慢慢走向成熟的一种新的“产物”(诗体),所以近体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有着非常重要地位的。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六言较少见)。律诗分是七律,五律,排律(少见),小律(少见);绝句分五绝,六绝(少见),七绝。 七律首句起有四个基本句式:1,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2,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3,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4,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这四种基本格式可以演化成很多中不同的格式(因为有的位置是可平可仄的),看上去很复杂,其实很简单,我给大家一个记忆的方法先来说说左右平仄的规律,一首律诗的左右平仄一般都是相对的,但是我们来看此格律首句后三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字确实相粘的(都是仄),我们在类比推理起句后三位平仄“仄仄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那么它的对句后三位就是“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位置也是粘的。 总结一下就是,半句中律诗的2,4,6位置平仄是相互交替的。除了首句的起句后三位平仄为“仄平平”或“仄仄平”的对句第五字确实相粘的外,律诗的其它左右位置都是平仄相对的。 再来说说上下平仄的规律,首先最简单的规律就是押韵的韵脚都是平声。其次,第2,3,4句出句都是以仄声结尾,第一句出句可平可仄。 最后,因为律诗中禁忌“三平尾”“三仄尾”,上下位置的平仄1,3位置是相对的;2,4,6字的平仄是相对的,而且半句中2,4,6位置的平仄要相互交替,所以我们可以推出其他位置的平仄。比如:上面位置为:仄仄平平仄仄平,那么它的下面位置可以确定的有:平平仄仄@平@(@代表不确定平仄);分两种情况:一,如果上面位置是押韵句,那么它的下面位置的第七位就要押平韵,则为(平平仄仄@平平),而又不能让他三平尾所以第五位可以确定为仄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上面的例子就是)。 二,如果上面位置不是押韵句(那么就是首句出句),那么下面位置必然是第二句(颔联)的出句,而第二句的出句末尾字是仄则为:平平仄仄@平仄。又因为要符合四种种基本格式,那么就可以确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那么就是这种基本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我们在来寻找下平可仄位置的规律。平可仄位置可以告诉大家七律基本格式中都在一三字,第五字固定平仄,而且凡是@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代表不确定平仄),不管它是在出句还是对句,它本句的第三字都固定为平音。 其它的句子一三字都是可平可仄的。七律还有另一种竖排形式以上为例子: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出这种形式平仄都是上下模式。 这种形式其实是与上面的一样的,关键就是要注意相粘的问题。口诀:一句之内,2,4,6平仄相对;两句相接,2,4,6平仄相粘。 解释一下,一句之内是以句号为准(先逗号,后句号)可以看出一句之内的平仄就是前面的左右模式,平仄是相对的。那么我解释下“两句相接,2,4,6平仄相粘”。 就是先句号,后逗号。如第一句(首联)的句末与第二句(颔联)的开头: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联的句末)平平仄仄平平仄,(颔联的开头)它们上下2,4,6位置的平仄都是相粘的(平仄一样),而且相粘的只有2,3句;4,5句;6,7句。因为第2,4,6,8句末位置都是押平声韵的,所以相粘句的末字是确定的上面为平,下面为仄。 其他位置平仄就按照基本格式来。可平可仄的与上面讲的形式一样。 五律的基本格式其实就是去掉七律前面的两个“平平”或“仄仄”。凡是“平平⊙仄平”的句子不管是出句还是对句,它本身的第一字固定为平。 其他的根据上面所讲方法来定。而且五绝这种是固定的“平平仄仄平”,七绝“⊙仄平平仄仄平”是固定的。 二,词的概论 词的内容几乎都讲完了,虽然只有回文词没讲到,然而,回文词与回文诗是差不多的。我给大家简单讲下回文词。 回文词有的可以遵循格律(比如《菩萨蛮》等就可以单句回文),然而这样的词是很少的,秋风惭愧,目前所了解到的遵循格律的回文词也只有《菩萨蛮》一首。写回文词主要注意押韵的位置与回文词语之间的衔接,因为词不同于诗,句式不一样,那么也就是说押韵位置也在变换,如果开篇不计算好押韵的位置,写作时出韵经常有。 6.宋词的平仄音是怎么分的平时多读一些宋词,很多东西都是要靠自己悟出来的。 简单来说普通话中阴平和阳平(一声和二声)为平生,上声和去声(三声和四声)为仄声。 和楼上那位朋友一样建议去看看韵律方面的书。 仄韵,就是押仄韵。 亦有上下片各四仄韵者,词的韵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东西。 也有不同的入韵和平仄。 对照百度百科上的仔细看一下。 中平中仄(增韵),中平中仄(增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韵)。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中平中仄(增韵),中平中仄(增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韵)。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说明:词牌格律与例词交错排列。 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 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银色子弹~柯南迷?。 7.所见古诗平仄音平仄格式 绝句的格律,有四种格式,分为五言、七言的平起式和仄起式,举例如下: 1、平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咏树 碧波·小溪即景 平平仄仄平平仄, 深居沃野枝繁茂, 平平平仄仄, 岸边风拂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碧叶千张似玉雕。 仄仄仄平平。 雀跃树枝头。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本是同根同血脉, 仄仄平平仄, 放鸭河中漾,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何飒飒起风涛。 平平仄仄平。 清波荡小舟。 2、平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夜思 包德珍·新春絮语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心随意弄迷离, 平平仄仄平, 吟虹出远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 常使伊人费苦思。 仄仄仄平平。 兰水一诗泉。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未必风涛初识 , 仄仄平平仄, 月带群星至, 平平仄仄仄平平。 松花江水洗胭脂。 平平仄仄平。 笑声来枕边。 3、仄起首句不入韵为正格 碧波·暴风 李频·渡双江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阵狂飙如猛兽, 仄仄平平仄, 岭外音书断, 平平仄仄仄平平。 飞沙走石信天游。 平平仄仄平。 经冬复历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屋摧树倒禾苗折, 平平平仄仄, 近乡情更怯, 仄仄平平仄仄平。 暴戾人间万象蹂。 仄仄仄平平。 不敢问来人。 4、仄起首句入韵为别格 包德珍·咏李白 碧波·咏日 仄仄平平仄仄平, 行路方知蜀道难, 仄仄仄平平, 宇宙现穹隆,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篇斗酒海天宽。 平平仄仄平。 金轮挂太空。 平平仄仄平平仄, 胸中日月吟风处, 平平平仄仄, 环球光耀彩, 仄仄平平仄仄平。 何止吴歌楚舞寒。 仄仄仄平平。 万物显春荣。 8.古诗词平仄声关于平仄简单的说,就是拼音四声调中念第一声和第二声(阴平、阳平)的字,就是诗词中的平声字。而念第三声和第四声(上声、去声)的字,则是诗词中的仄声字。至于仄声字里还有一类称为入声字的,另作解释。 平指第一声,”仄”指其他三声.能辨别四声,就不难理解平仄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重要术语。依照四声,将文字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包括平声;仄,包括上、去、入三声,在现代汉语里,平,包括阴平、阳平;仄,包括上声、去声。仄,从字面理解,就是不平的意思,平的对立面。写诗填词作曲,巧妙地运用平仄,使这两类声调有规律的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变化多样,不致单调,念起来可以产生音律美。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衰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而现代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都归入其他三个调子的字里(现代汉语的四个调依次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也就是说,要分辨平仄,只要把混在阴平阳平里的入声字分辨出来就行了。 中国大约有一半的地方保留有入声字,如果自己惯常说的方言里就有入声字,那分辨起来就简单多了。例如我说的广州话(粤方言),一共有9个声调(其中入声占三个),嘿嘿,真的比较吓人,而且好象没有哪个读音能通读九声的(就是像普通话拼音“sheng”四个调的对应代表字有“声”、“绳”、“省(会)”、“剩”,而广州话里却很难找到能够九声都有对应字的音),没有专门学过语言的广州人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几个调、怎么念,更不要说什么平声入声。但掌握方法并非难事:广州话的2-0一共9个数字正好分别是广州话的9个调,1除外是因为它与7同调。 3 9 4 7 0 5 2 6 8 因 隐 印 一 人 引 孕 日 刮 因为有些音调没有对应字,只好随便找些来顶替。其中3、0代表的两个调子都念平声,除此之外,全是仄声(其中7、6、8代表入声字)。 对于说普通话的MM,就要靠平时小心留意了,分析古代的诗歌,牢记其中的入声字也会有帮助,还有一个小规律,就是普通话中韵尾是-n或-ng,不会是入声字,就是说,这类字只要在普通话里念平声,那它就是平声字,不必担心用错。 普通话里有因为用法意义不同而一字多读的现象,古代汉语中也有,如果那个字只是在上、去、入三声里边变换(如“数”字,作名词为去声,作动词为上声,作形容词为入声),大可不必理会,反正都是仄声。偏偏有些字换个用法,就会从平声变成仄声,或从仄声变成平声,这样就直接影响到诗歌的平仄格了,所以一定要搞清楚,遇上不确定的,还是查查韵书字典保险。例如:“思”作动词时是平声,作名词时就是仄声(去声)了;“污”作形容词为平声,作动词时为仄声(去声);“教”作名词为去声,作动词为平声,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了。 平仄律: 律诗绝句有固定的平仄句式初学者很容易看得头晕眼花,但说穿了只是两种形式变化出来的: A A A B B 和A A B B A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这是五言的句式,如果是七言的句式,只要加上两个与五言开头平仄相反的就行: (B B )A A A B B 和(B B )A A B B A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