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北大的诗句或文章

1.赞美北大的诗句

1、《未名湖畔》 冉长春 客戏游鱼近,柳展暖风亲。

春桃悄绽蕾,恐惊读书人。 赏析:“客戏游鱼近”,第一句写人与鱼的亲近。

岸边怡然自适的游客和水中自由自在的鱼儿相处是那样的融洽,人不伤鱼,鱼不怕人,人跟鱼亲近,鱼跟人嬉戏,恰是一幅人鱼同乐图。 “柳展暖风亲”,第二句写柳与风的和谐。

温暖和煦的春风,舒展轻舞的柳枝,清澈明净的湖水,随波荡漾的倒影置身此境,怎不令人心生愉悦,陶醉其间? “春桃悄绽蕾,恐惊读书人”,三四句写花对人的温情。花开本无声,但四周环境是如此的雅静,作者沉醉于柳展风轻、春桃绽蕾的美景,自然而然地产生奇特的想象,好像真的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并且花亦有情,悄悄绽放,唯恐惊扰了树下读书之人。

2、《颂北大 》 思念燕园晴好春,想入非非永留地。 自博雅至未名畔,由来盛名久矣。

兼国际四季科学,容南北文化杂居。 并却未来与古今,包揽天下行家。

扩展资料: 北京大学历史: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

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开学,蔡元培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未名湖畔(诗歌)。

2.描写清华大学的句子

清华大学百年赋 王步高 上苑清华,坐京师西北,倚燕山而望玉泉塔影,邻颐和而近圆明故垣。

康熙造熙春以贻皇子,咸丰更清华而为新藩。今之清华也,方六千余亩,黉宇崔巍,中西合璧;亭台隽秀,今古相间。

工字厅临漪榭,续前清民国之古风雅韵;主体楼科技园,展信息时代之华彩新颜。秀木森森,栖黄莺丹凤;芳草萋萋,缀锦簇花团。

湖光秀丽,寻荷塘月色之踪迹;园景旖旎,摘亚洲校园之桂冠。二校门玉立亭亭,兴毁之间识沧桑巨变;万泉河流水潺潺,涨落之际涵世纪风烟。

宣统辛亥,迁“庚子赔款”游美肄业馆于斯,乃建校之始也。十七年间,校名迭更,曰学堂,曰学校,曰大学,所不变者,“清华”之名也。

国学院名著中外,四导师博通古今。沉潜坚毅,信古疑古释古;洞幽秉持,道深学深法深。

涵泳千载,诗词证史开新路;训证万有,金石钩玄传希音。七十学子,立雪程门求真谛;半百才俊,勤学梦笔得金针。

梅贻琦长校,博采众议,“教授治校”开新政; 注重通识,文理经纬育棣昆。严门槛,足后劲,闻风景从,天下英才近悦而远造;敬教授,重学术,见贤思齐,鸿儒名宿接踵而连桡。

抗日军兴,初迁长沙,临时大学,合南开北大共建;兵燹近迫,再徙昆明,西南联大,与菁英赤子同袍。灾难铸就辉煌,三校师生刚毅坚卓,心系国难,励精图治,共挽天河。

铁皮房里,夺秒争分,轰炸间隙攻书授课;茅草棚中,焚膏继晷,风雨晨昏切磋琢磨。忍饥学子,未尝释卷;清寒教授,不辍弦歌。

战时高校之表率,杰才簇拥而嵯峨。外著民主堡垒之称号,内树学术自由之楷模。

寒来暑往,星霜八易,山河光复,重返熙春。建国之初,院系调整;四院皆出,工科仅存。

蒋南翔掌序,拨乱探津:因材施教,又红又专;顶风开拓,斩棘披荆。厚基础,重实践,欲其今朝出类拔萃;双肩挑,高素质,求彼异日领袖群伦。

“反右”“**”,深创巨痛;国运遭劫,桂折椒焚。开放改革,老木逢春;文理管院复建,工艺美院入并,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名校雄姿初呈。

教学科研双飞比翼,清华面貌月异日新。 古之大学者,以弘道济世为本,明德至善为宗。

清末以降,西风东渐,全盘西化,如潮汹汹;清华始于留美预科,而立足华夏,力主中西兼容,古今贯通。器识为先,文艺其从。

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寡言务实,“行胜于言”作校风。君子自励,犹天道运行不息,无一暴十寒之弊;学者育人,如江河奔腾不止,有前波后浪之涌。

君子接物,如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气度雍容。荟天下之英才,为师为友;集八方之俊彦,共辱共荣。

而潜心治学,朴实无华,不尚标榜,言必有中;亦躬行实证之结合,重团队,善协同。严谨为学,诚信为人,为学与为人并重。

胸怀大志兼切实苦干,才华出众亦笃实谦恭。长于用脑且善于动手,脱心志于俗谛桎梏之中;养健全之人格,直道而行,外圆内充。

诚如斯也,则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可挽狂澜于既倒,堪作中流之砥峰。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维我清华,潮流引领;才子巨匠,灿若河星。曹禺吴晗洪深若诚,中华艺苑之魁首。

王国维冯友兰诚为当代大儒,金岳霖张岱年可称哲学泰斗。闻一多梁实秋俞平伯,民国文海之巨舟。

吴雨僧钱钟书学贯中西,陈寅恪季羡林人中骅骝。数物理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成就卓越,钱三强王淦昌赵九章邓稼先亦彪炳千秋。

论数学熊庆来杨武之筚路蓝缕,华罗庚陈省身林家翘丘成桐更誉满全球。王大珩堪称光学之父,侯德榜摘取化工冕旒。

张奚若先生拟定国号,梁思成张仃国徽最优。杨振宁李政道为诺奖得主,姚期智拔图灵奖头筹。

光耀教席,硕德名师;不拘一格,清芬挺秀。回眸百载,清华已名著中外,造就俊才万千,推动中华崛起,功莫大焉。

清华校友,两院院士,几近五百;弹星功臣,亦过其半;最高科技奖,已彰四贤;治国政要,多出斯园。喜吾清华,诚为院士之摇篮,大师之渊薮。

百年已矣,万世期焉,展望宇内,天外有天。报国兴华,当著先鞭。

行成于思,知行合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吾校生命之源泉。后之来者当自我激励,批判创新;追求境界,攀峰闯关;耻落群雄后,敢为天下先;培育众多道德楷模、思想巨人、科学领军、文化大师、治国栋梁、创业中坚。

伟哉,清华!壮哉,清华!瞻念未来,鹏程万里,当再接再厉,成世界文化高地之愿景可期而见矣。吁嘻!慨当以慷,宁不额首顶礼而歌曰: 水木清华,地集灵氛。

百年风雨,强国志伸。民主科学,求实求真。

自强不息,人文日新。厚德载物,取义怀仁。

坚毅秉持,正意诚心。追求卓越,耻不如人。

国学津逮,织锦传薪。理工探骊,傲视寰尘。

培育栋梁,辉耀乾坤。英才济济,麟凤振振。

世界一流,期许殷殷。

3.写北大校园的文章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收入中学课本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

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从自己那充满渴望的内心悄悄升起。

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

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

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

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

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亭亭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

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字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

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

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

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垛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

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

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

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尽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哦,北大。

4.写北大校园的文章

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收入中学课本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

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从自己那充满渴望的内心悄悄升起。

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

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

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

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

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亭亭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

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字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

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

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

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垛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

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

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

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尽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5.清华、北大学生写的文章

强烈推荐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她是北大毕业的,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视频: 十三岁的际遇 还有一篇王海桐的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田晓菲 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

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从自己那充满渴望的内心悄悄升起。

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 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

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

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

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

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

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亭亭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

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像。

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字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

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

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

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垛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

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 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

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

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我常想,。

6.求一篇关于北大励志文章就像花开不败的那样的

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

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 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

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段奇妙的尘线。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暮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年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

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

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停停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

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 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 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 苍白无力。

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象。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 连这个数目字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 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 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

我 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

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个新的开始。

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倘样,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深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

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

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

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紧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手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 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

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波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