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代同堂话童年作文】童年,是一方没有莠草、污秽的净土,童年是一片无遮无拦的天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这里流淌的酸甜苦辣,总会让人产生难以忘怀的回忆。今天,我们家就开展了一个“三代同堂话童年”的活动。 “我的童年啊,艰苦是艰苦,但还是有很多乐趣的。”爸爸抢着说,“我六七岁就开始帮你奶奶割草喂猪,到了十三四岁就要挑八十多斤的担子去帮你爷爷种田。 空的时候,我就去捡废铁卖,一天最少都能赚一块多钱呢。最开心的还是和你姑姑一起去抓泥鳅。 泥鳅抓来给你奶奶,你奶奶就烧起来成了晚饭的佳肴。那个泥鳅啊,味道好极了!”“爸爸,小心你的口水。” 我笑着说,“爷爷,那你呢?”爷爷拿起茶杯呷了一口茶,说:“我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三口现在的锅里装满吃的,几个兄弟姐妹一下就吃光了。那个时候我连学都没得上,只能天天在山上放牛。 如果哪天在放牛的时候捡到一窝鸟蛋都会兴奋得不得了,小心翼翼地放在怀里,生怕打碎了。放牛回家,把蛋煮熟了,大家都太饿了,一口就吞了下去,连什么味道都没尝出来。 我们这辈子可比你们这辈子差远???rdquo;“我们是最幸福的了。”我接过话茬,“我们吃得饱,穿得暖,还有学上。 如果在学习方面表现好的话,爸爸妈妈还买我喜欢的肯德基犒劳我。我们家里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电话、电脑。 还有就是不用为吃饭再去捡柴了!”“哈哈,哈哈!这些可都是伟大的党给予我们的呀,我们要好好感谢她呀。”对,伟大的党给予了我们美好甜蜜的生活,伟大的党让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变得更加五彩缤纷。 2.莫怀戚的《散步》这篇散文中,最打动人的地方在哪里我认为最打动人的地方 教师频道 学生频道 中学语文教师论坛 中学语文学生论坛 资源下载区 您的位置:首页>>教材与教学>>初中>>初中语文>>教师频道>>教材·教学资源>>教材·配套资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本页 23 散步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 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 最突出的一点是,“我”的敬老。 试作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如果把母亲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带老婆孩子,那会怎么样呢?不少人往往是这样做的,在他们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独、凄凉、寒心。 不劝母亲一起散步,似乎也没有良心的谴责。“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既然如此,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 作此假设,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第二个假设,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从儿子,那会怎么样?儿子如愿,自然兴高采烈,久而久之,就会变得骄纵。 母亲呢,老年人有涵养,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兴,但是,心里总不大畅快。年纪大了,自己说话还不及小孙孙。 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实在也算不得错。而“我”唯母命是从,没有把儿子当小太阳宠着,更可以感知“我”对母亲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 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二、问题研究 1.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问题,要学会一种思想方法,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 “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 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 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实行这个原则,家庭就和美了。 奶奶疼孙孙,总是谦让的,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儿的。孙儿呢,见爸爸为人孝敬,自己也听话,你瞧他,不哭也不闹。 这一家多么和睦。孩子长大了,爸爸年老了,就会像当年爸爸孝敬奶奶一样孝敬父母。 好的家风就会代代相传。 再往深一层想,试看人性,疼爱老婆孩子是自然而然的,容易做到的,孝敬老人,就不容易做到。 天下不乏不孝之子,造成诸多家庭矛盾。作者有感于此,借散步这个题材,宣扬一个伦理原则。 照这个原则办事,一个家庭总是比较和美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妻子的贤良,也是重要因素,“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她对婆婆没有不孝顺的表现,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丝毫没有争执。 一般说,婆媳关系更为要紧。这篇短文在妻子身上着墨不多,但是隐隐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意思,为人妻,为人儿媳,理当如此。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 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第一段有一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话是不会这样说的。 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比况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种妙思来自何处呢?就是写甲与乙二者时,说了由甲到乙,再由乙到甲,便可以构造出这样的妙句。 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例如: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