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科技发展的诗句有哪些描写科技发展的诗句列举如下: 1、有感科技发展 乾坤日月当依旧,昨夜今朝却异同。 北国晨辞吟雪瑞,南疆午至赞花红。 捷传航母新犁海,喜报飞船再射穹。 极速骋驰图更远,规绳目的务交融。 作者: 三多斋自语 2、赞科技孵化城 追星逐月日千里,创发研转生产力。 见微知著搭航母,倒海翻江成利器。 今秋论书纸谈兵,明春枪弹布阵地。 大厦集聚弄潮儿,凤凰飞出紫烟起。 作者任庚远,笔名鲁远,著名诗人。 中国诗歌网齐鲁致远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家报编辑记者、《诗词之友》山东烟台工作站站长、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出版个人诗集《超越》,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政务论文200多篇。 3、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机——致“天眼”探空 这些黑洞并不为我们所知 所有的尘埃在眼前一闪复又熄灭 我在光中写下的预言并不能说明什么 我的近视镜在夜里加速穿行 风暴来临:无可仰视,它依然疯狂 那个在月亮上打手机的人满怀心事 那个在搜寻地外文明蛛丝马迹的人 沉默不语,来自星星的你现在还好么 我们猜想,陆地永不会升空 大气和海洋的宽幅并不能限制我 然而,我手中的导航定位系统真是个好东西 锅盖口径大小与分辨清晰度向来成正比 现在突破:我把灵感集中于喀斯特洼坑中央 你知道,洞穿宇宙迷雾的利器是什么吗 我在高频亚毫米波中不断感受着飞天梦 它不十分真实,而我们的眼睛却在暗中探测 它会看得更远,致广大而尽精微 它是国土、油田、湿地和景区萌生的喜悦 它是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微波背景辐射 的超精细结构,神秘、舒缓而无穷远 它是大射电:铸天镜阵列的红光与紫光 无所不能的千里眼,引导、激励并提升我们 它是我们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探究暗能量本质 的起源与引力波源,并与我们紧紧融为一体 作者张笑春,男,湖南桃源人,生于新疆。 当代诗人、随笔作家。曾获《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年鉴(2018年卷)》散文特等奖、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新疆首届“雪莲杯”新秀诗人奖若干。 代表作有《泉水》《在路上》《探索者》《两个杯子》《关雎声声》等。 4、念奴娇·科技兴邦曲 沐血新铸,苍生祝,百年屈辱不复。 改革开路,春风拂,富强民主初谱。神舟飞宇,蛟龙潜域,腾跃纵神武。 山河鸿图,贤聚天下翘楚。 遥忆共和戎伍,烽火万骨枯,钟鼎作古。 竭虑清夙,度万苦,联袂共创神服。嫦娥月赴,神姿慢回顾,中华英武。 科技兴复,且看今朝同筑! 作者:隐墨留白,大学生一枚,希望能够参与,写写诗歌,陶冶情操,锻炼自己。 5、墨子传信 必须克服阳光背景噪声干扰 必须解决信道或链路耗损问题 这令人烦恼的太阳光谱呀,宁静的夜晚 多么清晰。 自由空间分发的量子密钥 已全部导入你隐蔽的花园中心,没有什么 能使它们再调皮捣蛋了 这时,白姑娘回来了 白姑娘顺手摘取了一枝花 百花园开始藏匿易散的光和水分 至于什么是高效耦合,什么是空间维度 的窄视场滤波,管它呢 只要母亲的视力尚好,她的脚力 尚可在地面来回度量宛转的鸟鸣 这样,我的幸运星就会降临了 它是高蹈而低调的量子星座 它常常是说话的白昼和有星星的夜晚 它是合理纠缠的广大现实,大尺度亮相 隐形传态的美人,并与我们高度契合 注:“墨子号”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上第一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6年8月16日发射升空,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目前,它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首次星地量子通信,被国际权威人士称赞为“应对了白天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的一个重要挑战”,是一项“卓越的成就”。 作者张笑春,男,湖南桃源人,生于新疆。当代诗人、随笔作家。 曾获《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年鉴(2018年卷)》散文特等奖、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新疆首届“雪莲杯”新秀诗人奖若干。代表作有《泉水》《在路上》《探索者》《两个杯子》《关雎声声》等。 2.关于科技发展的古代诗句有哪些1、《菩萨蛮 其二十八》 清代: 汪东 尖端科技同飞跃。 文人积习消除却。下笔费踌蹰。 床头多异书。 高唐无复意。 梦跨双龙尾。星际快游行。 满身皆落星。 译文:先进的技术正在相互跳跃。 扫除了文人的积习。写作费用犹豫不决。 床边有许多不同的书。高唐没有答复。 梦想跨越了龙的尾巴。明星游行。 星星落在全身。 2、《西江月 故乡新貌二首 其一》 近现代: 茅盾 祖国红花开遍,故乡喜沾余妍。 新装改换旧垄阡。县委领导关键。 双季稻香洋溢,五茧蚕忙喧阗。 工农子弟竞攻坚。 那怕科技关险。 译文:祖国的红花开得到处都是,我们的家乡充满了欢乐。 旧的山脊换成了新的。县委领导的关键。 两季稻香,五茧蚕忙,喧闹。工农的孩子们奋战起来。 即使技术处于危险之中。 3、《江南好 其二》 清代: 汪东 莱伊卡,空际且盘旋。 欲为生民销战伐,首凭科技占优先。第一是苏联。 译文:莱伊卡,在天际上盘旋。想要为了百姓战争,但首先科技要排第一。 第一是苏联。 4、《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作者】龚自珍 【朝代】清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5、《百字令 庆祝八一建军节》 近现代: 李济深 红旗招展,又欣逢、八一建军令节。 现代国防科技化,壮大三军行列。 海艇潜航,空机喷气,更具新威力。 卅年纪念,别开灿烂史页。 译文:红旗在空中招展,刚好恰逢八一建军节。 当今的国防现代化,壮大了军队的行列。潜水艇潜入海底,飞机在空中喷气,更具有新的威力,百年纪念,开启新的辉煌篇章。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一 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名著简介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孕育了丰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学家以他们饱蘸知识的笔墨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学遗产.历法著作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等.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有现今天文年历的性质.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其中记载有人们由观察天象和物候决定农时季节的知识.它原是《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单独成册流传.据考证,正文只有四百多字.就天文知识来说,它按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述了每月的星象,如早晨和黄昏出现在南方的星星,北斗柄的指向,银河在天空的位置,太阳到了恒星间什么地方等.此外还有每月的气象、物候以及应该做的农事和政治活动.例如:“正月,启蛰,……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这里“鞠”和“参”都是星名,“斗柄”就是北斗七星组成勺子形的把子.这部书是否夏代的历书,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它至迟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已经成书,而且根据书中反映的天象等情况,说明确有更早时代的资料.自汉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后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统的历法著作留传到现在,包括在各历史朝代中颁行过的和没有颁行过的历法共约一百种,绝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历志》中,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现择要略作介绍.《三统历》,西汉刘歆(?-23)作,一般认为是根据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等人创作的《太初历》稍加修改而成.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历法,后世历法的基本内容这时大体都已具备.《三统历》共有七节:统母,纪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统母和统术讲日月运动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回归年、朔望月长度、一年的月数、交食周期、计算朔日和节气的方法等;纪母、纪术和五步讲行星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运行动态、出没规律、预告行星位置等;岁术讲星岁纪年的推算方法;世经讲考古年代学.《三统历》还明确规定,以无中气的月份置闰,并选取一个“上元”作为历法的起算点.《三统历》的这些内容,对后代历法影响极大,有的沿用至今.清代学者钱大昕(1728—1804)、李锐(1773—1817)、董佑诚(1791—1823)等人都曾对《三统历》做过详细研究,日本、法国学者还把它译成日文和西方文字.《乾象历》,汉献帝建安十一乍(公元206年)刘洪(约135—210)作.它对月亮运动的研究有了新进展,首次提出月亮近地点的移动(过周分),从而算出近点月长度,并在一近点月里逐日编出月离表,又首次提出黄白交角是六度(兼数),首次提出交食计算中推算食限的方法,这些都对后代历法影响很大.《皇极历》,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544—610)作,未颁行.《皇极历》考虑太阳和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来计算日月合朔的3 时刻,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①.为了求得任意时刻的定朔改正值,又创立了任意间隔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这在中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后代历法计算日月五星运动使用的内插法多继承《皇极历》的方法并继续发展.《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玄景整理成文,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传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大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七篇,讲具体计算方法.另有历议十二篇(其中略例三篇),讲历法的理论问题,是一行为《大衍历》写的论文,通称《大衍历议》.《大衍历》的制定是从制造仪器开始的,经过实际观测确定基本天文数据,这是科学的方法.经过《大衍历》的制定,对太阳月亮运动不均匀现象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在计算方法上,《大衍历》创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比起《皇极历》来又是一个进步.《授时历》,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颁行.明代《大统历》继续用它的方法,前后共使用三百六十多年,是古历法中行用最久的,也是在天文数据、计算方法各方面发展到高峰的一种历法.中国古典系统的历法到此为止,以后就有西方天文知识传入并影响到历法的编算.现存《元史·历志》里的《授时历经》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础上重新编定的.当时《授时历》虽已颁行,但各种数据用表、推步算法没有定稿.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王恂不幸去世,由郭守敬一人主持完成.他“比类编次,整齐分秒,裁为二卷”.《授时历》共有七部分,内容相似于《大衍历》;但采用等间距三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五星位置,又用弧矢割圆术和类似球面三角的方法根据太阳黄经求它的赤经赤纬,这两种方法在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有许多中外学。 4.写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文章战国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石氏星表》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 张衡 水运浑象仪 * 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 地球是圆的 比欧洲早1 000多年 唐朝 僧一行 黄道游仪 首次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 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 元 郭守敬 简仪 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授时历》 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春秋 战国 * 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 东汉 * 《九章算术》 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 比世界领先1 000 多年 农学:(强调应用) 南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书 元朝 王祯 《农书》 详细包含了农业各方面的知识 明朝 徐光启 《农政全书》 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博采古今,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医学:(以为君除疾、为民除厄为目的,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而保证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 西汉 《黄帝内经》 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是最早的麻醉药剂;是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分类法,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四大发明: 西汉 蔡伦(东汉) 造纸术 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 唐朝 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北宋 毕升 活字印刷 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宋 火药 在14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的震动 北宋 指南针 北宋时运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 5.形容科技发展变化快的诗句有哪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翻译:晚上下了一场大雪,雪积在树枝上,仿佛春风一夜之间吹开了满树的梨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翻译: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翻译: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直流而下,真使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卢照邻《长安古意》翻译:世事无常,荣华难久。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翻译:高堂之上的人,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早上还是青丝到晚上就变得雪白。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滕王阁序》唐·王勃 翻译: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唐·崔颢 翻译: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登楼》唐·杜甫 翻译: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唐·刘禹锡 翻译: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今日良宴会》古诗十九首 翻译: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