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孩垂钓的诗句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朝代】唐代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释义: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观游鱼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释义: 闲下来围着水池看着水里的鱼自由地游动,正好遇到小童摆弄钓鱼船。一样地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 南池·小男供饵妇搓丝 【作者】李郢 【朝代】唐代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离。 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 释义: 小男孩准备鱼饵,妻子搓丝准备做钓鱼线, 丈夫倒裹头巾,身旁满满一壶浊酒飘出浓浓的香气。 太阳升起两竿高了,正是鱼儿觅食的时候,咬钩的鱼一条接着一条。 一家人欢欢喜喜在南池继续垂钓。 2.小儿垂钓中有儿童的乐趣的诗句《小儿垂钓》中有儿童的乐趣的诗句是:“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向小儿招手,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那小儿却“怕得鱼惊不应人”,怕惊了鱼而不说话,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原诗】: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 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学”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眼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侧坐,而非稳坐,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小儿打问,就因为看得见小儿。 【作者简介】:胡令能(785-826年),唐诗人,隐居圃田(河南中牟县)。唐贞元、元和时期人。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胡令能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4首。 唐贞元、元和时期人。莆田隐者,唐诗人少为负局锼钉之业。 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诗四首,皆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精妙超凡,不愧是仙家所赠之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