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高洁的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1.古代描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句子有哪些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要知松高节,待到雪化时。

4、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释义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2、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出自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2、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三、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译文

要想知道这青松又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2、原文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四、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译文

梅花的花瓣从枝头飘零,即使落在道涂,被车马行人辗踏,变成了泥泞或是尘土,但梅花的寒香的风骨不会改变,仍旧会留存于世,永远在知己之人的心怀之中。

2、出自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五、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1、译文

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2、出自清代郑燮的《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 意思是香气远播更加清香。

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莲,花之君子者也。意思是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在写法上,《爱莲说》最突出特点是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扩展资料

《爱莲说》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3.托物言志的诗 抒发作者不同流合污 坚决与恶势力做斗争的诗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编辑本段]注释:

石灰吟:石灰赞歌。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凿:撞击。

千、万: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若:好像;等闲:平常,随便

清白:指高尚节操。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人间:人世间。

[编辑本段]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编辑本段]古诗今译: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4.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句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杜甫的《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王维《老将行》: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