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形容,女子被男子抛弃后,女子独在闺中的愁怨 的诗词你是不是要很多首?1斗百花 柳永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 鸾辂音尘远。 无限幽恨,寄情空〔歹带〕纨扇。 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 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写的是秋天的,又是写闺怨的。 前半阕写景,后半阕用了一个典故:班婕妤曾经为汉成帝很是宠幸, “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但是后来汉成帝得到了赵飞燕,就冷落了班婕妤。这里用班婕妤的口吻说到:难道是怪我当时出游时不和他乘一辆车子,所以今天宫中最受宠的就变成了赵飞燕?2斗百花 柳永煦色韶光明媚。 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廉幕闲垂风絮。 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 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这一首很好理解,就不解释了。 不过是春愁的。3江城子 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一首也很好理解:西城杨柳青青,勾起了我的离愁,泪水止不住。 我还记得当时你回来时乘着小舟,我还为你把舟绳系上岸边垂柳,而今碧野朱桥,只记得当年事,只看见当年的水,却看不见当年人了。青春易逝,年华易老,飞絮落花时候登上层楼,就算春江都是眼泪化作,也流不尽如许多的哀愁。 4生查子 欧阳修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也很容易明白的。只不过又是春不是秋。 5 浣溪沙 纳兰性德谁道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首词其实是悼亡词,纳兰的妻子卢氏死后,他常常写这样的词。但是也可以当离别词来看:以往一起“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以为是一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得事,可是为什么现在回忆起来,让我泪流满面的都是这种寻常事?这种词很多的···。 2.求,形容,女子被男子抛弃后,女子独在闺中的愁怨 的诗词你是不是要很多首? 1斗百花 柳永 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 无限幽恨,寄情空〔歹带〕纨扇。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 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 写的是秋天的,又是写闺怨的。前半阕写景,后半阕用了一个典故:班婕妤曾经为汉成帝很是宠幸, “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但是后来汉成帝得到了赵飞燕,就冷落了班婕妤。这里用班婕妤的口吻说到:难道是怪我当时出游时不和他乘一辆车子,所以今天宫中最受宠的就变成了赵飞燕? 2斗百花 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廉幕闲垂风絮。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这一首很好理解,就不解释了。不过是春愁的。 3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一首也很好理解:西城杨柳青青,勾起了我的离愁,泪水止不住。我还记得当时你回来时乘着小舟,我还为你把舟绳系上岸边垂柳,而今碧野朱桥,只记得当年事,只看见当年的水,却看不见当年人了。青春易逝,年华易老,飞絮落花时候登上层楼,就算春江都是眼泪化作,也流不尽如许多的哀愁。 4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也很容易明白的。只不过又是春不是秋。 5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道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首词其实是悼亡词,纳兰的妻子卢氏死后,他常常写这样的词。但是也可以当离别词来看:以往一起“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以为是一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得事,可是为什么现在回忆起来,让我泪流满面的都是这种寻常事? 这种词很多的··· 3.关于闺阁的古诗(一)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很平常的诗,就是说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 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 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在闺怨诗中,这样的事儿,这样的意境,应当说是很平常的。 (二)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而这首诗除了它本身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故事之外,主要的是,感情大胆,直言不讳,平地陡起,无所顾忌,直接挑战世代相袭的传统观念。 它没有写对丈夫怎样思念,也没有什么梦或信呀的,而是用了一种反衬的方法,写了一个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女子,在春天到来时的快乐的心情。但是这种快乐的心情,当看见远处路上杨柳的颜色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转变。 妙就妙在这里。(三)朱庆馀《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的意境也是非常好的,“停”这个字不能理解为灯灭了,而是说昨天晚上这个红烛一直在亮着,好比门前停着一辆马车,不是说马车走了,而是说一直在着。红烛一直亮着干什么呢?等待天亮了去拜见公婆。 过去的公婆就叫“舅姑”。新娘打扮好了,娇声娇气地地问她的丈夫,说我这个眉毛画的颜色深浅,符合不符合现在流行的样式?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写出了新婚女子欢喜而又微妙的感情,谈不上“闺怨”,只能说是“闺意”,女人在闺中的情绪,或者说女人在闺中的心情。 朱庆馀的《闺意》,还有个名字,《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就是张籍,是唐代一个很有名的诗人,朱庆馀是张籍的学生,张籍非常欣赏他的才华。 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古代最早的一起高考作弊案。他为了这么一个卑鄙的目的,就写了这么一首优美的诗,而且流传了一千年。 张籍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回了一首诗,写得也很好:越女新装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抵万金。 “越女”就是越国的女子,即现在杭州、绍兴一带的女子,据说自古以来就很漂亮,朱庆馀是越地的人,他就拿越地的女子说事。越地的女子穿上崭新的装束,“出镜心”,这个“镜”指的是古代的铜镜,最亮的地方就是镜心。 当你认为已经化妆好了,然后头一扬,或者头一侧站起来,这就等于离开了镜子的中心,就是“出镜心”,实际上就是打扮好了,站起来了。然后“自知明艳更沉吟”,自己就知道自己非常漂亮,但是偏偏要扭捏作态,还要装模装样地问别人,我漂亮不漂亮?张籍的意思是说,小朱呀,你这不是多余的一套吗?你这不是装模作样吗?我能说什么呢?我只能说“齐纨未足时人贵”,齐国出产的绸缎人们未必认为是最贵重的,什么是贵重的呢?“一曲菱歌抵万金”,你这样美丽的女人,你这样漂亮的女子,只要轻轻地唱上一首采菱的歌,虽说质朴无华,一万金都买不下。 这个回答婉转风趣,很自负,也很见才气。(四)张籍《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这首诗是用女人的口气写出来的,一开始就把问题提出来,而且很尖锐: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你知道我有丈夫,送我这么贵重的礼物干什么呢?可是我虽然有丈夫,你对我这么好,我可不是个不知好歹的女人,我是能够体谅别人的,你爱我是值得的,因为我能够体会你的爱意,我感知了你的缠绵、真挚的感情,我只有收下这样的礼物,然后把它系在我贴身的小袄里。 等对方认为这个女人接受了他的爱意之后,没想到这个女人又说了一番话,而且说得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正气凛然,又真情一片,她说我家住的高楼紧挨着皇家的园林,我丈夫的身份也很尊贵,是皇家的执戟卫士。再说,我已经对丈夫发过誓,你再有什么样的感情,都敌不过我对丈夫发的“同生死”的誓言。 下面的这一句,所有的女人都应该记住,在任何情况下用起来都显得很有文化,“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闺中少妇最通达,也是最缠绵,最耐人寻味的感情。一个女人可以没有红杏出墙的事,但如果一辈子都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感情,她的人生,恐怕不能说是完美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此以后万念俱灰,这样的生活能说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吗?相反,一个女人如果能不时地遇上“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情景,即便好事成不了真,心里想一想,不也是很愉快吗?所以我说,这首诗我觉得写的非常好,没事的时候把这样的诗吟诵几遍,可以净化你的灵魂,提高你的思想品格,如果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也可以增加你的人生趣味。 比如遇上真正心里喜欢的男人,轻轻地逗上这么一句,他也想念,你。 4.给三个直接描写女性的诗句直接描写女性1、《诗经·硕人》中的千古绝唱: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汉代李延年的又一千古绝唱: 《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4、李白 《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相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3、唐 杜甫 《丽人行》节选: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5、唐 徐凝 《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头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描写美女、少女、情人的诗句实在太多了,我觉得不要忘记: 唐 孟郊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5.描写古代女子闺房的句子1、八拍蛮·云锁嫩黄烟柳细(五代·阎选) 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 光景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 释义:烟雾笼罩着树林,柳树垂着嫩黄的细枝;春风吹起花朵的根蒂,连红梅也在不断凋零。风光明秀,引起了女子无限的闺阁怨情,她空虚无聊,行坐不安,秀丽的眉头皱成了一团。 2、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释义: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3、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宋·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释义: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4、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释义:洞房里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公婆讨个好评。打扮好了轻轻问丈夫一声: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释义: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郁闷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清香溢满双袖。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风乍起,卷帘而入,帘内的人儿因过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黄花还要瘦弱。 6.描写古代女子闺房的句子走进那阁楼,环往四周,那用上好檀木所雕成的桌椅上细致的刻着不同的花纹,处处流转着所属于女儿家的细腻温婉的感觉。 靠近竹窗边,那花梨木的桌子上摆放着几张宣纸,砚台上搁着几只毛笔,宣纸上是几株含苞待放的菊花,细腻的笔法,似乎在宣示着闺阁的主人也是多愁善感 竹窗上所挂着的是紫色薄纱,岁窗外徐徐吹过的风儿而飘动一直很好奇,古代女子的闺房究竟是怎样的,闺房里又都有些什么东西呢? 【菱花铜镜】 古书中描写的闺中的女儿家多半是自恋的,在她爱上一个人以前。她先迷恋的人是自己,她最好的闺友是镜子。 最有名的镜子是一条叫做若耶的小溪吧,那个在溪畔浣纱的姑娘美丽的倒影把鱼儿都羞得潜到了水底,留下了千百年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铜镜在古代用以梳妆照面和照妖辟邪,现存最早的铜镜出土于殷墟的妇好墓,想必一个协夫出征的女子英雄心底也是极爱美的,更不要说世间平凡的女子了。 在西汉年间,人们就开始用铜镜作为男女爱情的表记、信物,取“心心相映”之寓意。生前互相赠送,“朝夕相伴”,死后随之埋入墓中,以示“生死不渝”。 唐苏鄂《杜阳杂编》里有一个“破镜重圆”的故事,记述了南朝乐昌公主与驸马徐德言历经了磨难与悲欢后终得相聚。现今仍常用以比喻夫妻失散后重逢或离异后重归于好。 宋代黄坚《沁园春》里写:“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近得伊”。不由得让人想到《红楼梦》里那一场镜花水月的梦境,那一场深深的无望的爱情。 【亵衣】 古代女子的内衣最早被称为“亵衣”。“亵”意为“轻浮、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和隐讳的。 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古代女子内衣蕴藏着不尽的昔日情怀,“前圆后方,前短后长,这是应和天地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过腰、胸、肩等分别系带,是为了在流动中达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 袋口的拼接处,必须绣上小幅图案来遮住线的结点,保持画面完整,这便是所谓‘出境生情’”,且汇聚了绣、缝、贴、补、缀、盘、滚等几十种工艺,用以表达不同的主题。可惜有些工艺,今天已经失传。 《红楼梦》六十五回写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和贾珍、贾琏两个牛黄狗宝喝花酒,洋洋洒脱、嬉笑怒骂,把两个不知耻的男人耍了个够。可等她日思夜想了五年的柳湘莲冷脸出现时,她泪如雨下却连一句辩解的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一死表明心迹,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青丝情丝】 青丝缨络结齐眉,可可年华十五时; 窥面已知侬未嫁,鬓边犹见发双垂。 这是《竹枝词》里的句子,古代女子十五岁谓及笄之年,青丝的故事也就此开始,头发是古代女子感情的载体,青丝,就是情丝。 一缕情丝,总是要以所爱的男子为寄托,犹如藤萝之依附乔木。在古人笔记中传世的爱情故事处处可见古代女子以秀发相赠、以身心俱陈的笃定情长,而这些故事大都以男人的背信收梢。 剪下一缕青丝当做信物赠给情人时,她并不知道那丝丝缕缕最终缠住的只是自己。有一个上古时代的传说:巴人首领廪君率船队顺清江西征,在盐池与美丽的盐水女神相爱,廪君把自己的一绺头发送给女神说:“结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 但廪君不愿停止西征的脚步,女神恋恋不舍化做飞虫拦住了他的去路想挽留他,廪君就在阳石之上一箭射死了女神,女神死时脖颈上还缠绕着他送的头发……“结上它吧,我要和你同生共死。” 【梳篦】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 梳篦使头发洁净无尘、丝丝相现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春秋以前的梳子形制复杂、装饰考究,但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 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化妆品】 战国时期的女子已开始铅粉扑面、黛黑画眉把自己变媸为妍。 宋玉之《大招》中即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长袂拂面,善留客只。” 之说。《韩非子》也云:“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当然,最有名的话还是出自《战国策》中那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古代的妆粉,有两种成份,一种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故粉字从“米”,从“分”。 另一种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也称“铅粉”。 除米粉、铅粉外,妆粉也有用其它物质制作的。如在宋代,有以益母草、石膏粉制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有以紫茉莉花籽制成的“珍珠粉”;在清代,有用滑石及其它细软的矿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粉的颜色也从原来的白色增至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的香料,使之更具迷人魅力。 古代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是胭脂。 胭脂亦作“焉支”、“燕支”,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也是妆面的主要用品,类似今天我们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