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现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读]在沉船旁边又有千万只船驶过,枯树前面又有千万棵绿树在茁壮成长。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诗赠刘禹锡,为刘禹锡被贬二十三年鸣不平,刘禹锡写诗作答。虽然也感叹自己遭遇不幸,埋没一生,自比“沉舟”、“病树”;但又相当达观,看到的是千帆竞发,万木争春,自己并不感到颓唐。诗句形象生动,比喻新颖,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至今仍被人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千帆过:船只来来往往很多。万木春:万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解读]苍茫的沙漠中,升起一缕孤单的狼烟,直立而上;长长的黄河上,映照着将落的太阳,又红又圆。诗句将塞外奇特的风光,写得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如在眼前。“直”、“圆”二字传神,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巧妙地表现了诗人的亲切感受。诗人把自己只身赴边的孤寂的情绪溶化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中。近代王国维称这两句诗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沙漠。 孤烟:指狼烟。烧狼粪的烟,直上而且不散开,容易看得见,古代用来做军事报警。直:孤烟高而不散的样子。长河:指黄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解读] 平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每年一度秋枯春荣。无情的野火哪能烧尽,温暖的春风又使它发芽滋生。前两句写出了野草一枯一荣的自然规律,后两句写出野草绵延繁荣的具体形象,热情赞颂了野草虽备受摧残,但枯后复荣,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现常比喻革命的力量是阻挡不住,扼杀不了的。此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传说后来他从江南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谒见老诗人、著作郎顾况。顾况看到他姓白名居易,就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接着看诗卷第一篇《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因此替他宣传,称道他的才能,于是白居易名声大振。离离:形容春草茂密繁盛的样子。 枯荣:一年一度,秋枯春荣。枯,枯死,荣,茂盛。 2.关于“新事物”的诗句有哪些1、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译文 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 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 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 佳节思亲是常情,历来如此。但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一层意思: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2、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3、回乡偶书二首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 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4、秋风辞 两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译文 秋风刮起,白云飞。 草木枯黄雁南归。 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 思念美人难忘怀。 乘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划动船桨扬起白色的波浪。 吹起箫来打起鼓,欢乐过头哀伤多。 年轻的日子早过去,渐渐衰老没奈何。 5、蒹葭 唐代: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译文 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 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 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 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3.比喻新生事物刚刚崭露头角,常用到什么诗句宋诗《小池》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意:荷叶,未展开的荷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今译] 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 [赏析] 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人间词话》)。这两句好似一个盆景,一帧小画,写出了一种小巧玲珑、富有盎然生意的胜境:新荷初出水面,绿嫩的叶子似睡眼未开,一只小小蜻蜓已飞停在上头。“才露”“早立”四字,注入诗人观感,融情入景,妙趣天成。 4.表示新事物的诗句有哪些1、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 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 译文: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4、草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5、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5.表现“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有哪些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释义: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出自唐代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释义: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出自清朝赵翼《论诗五首·其二》:“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3、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释义:一代新人的成长,必将代替曾经辉煌过的旧人。 比喻新出现的有一定积淀积累的人事物等推动旧的人事物等的在某方面的发展等情况。也可指有一定资历的新人新事胜过旧人旧事 。 出自宋·刘斧《青琐高议》:“我闻古人之诗曰:‘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译文:我听古人的诗说:“一代新人的成长,必将代替曾经辉煌过的旧人。”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释义: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表达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出自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释义:树林里新生的树叶催换着旧的树叶,流水中前面的波浪让位给后面的波浪。 出自唐代刘禹锡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吟君叹逝双绝句, 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 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 闻琴泪尽欲如何。” 译文:吟诵起您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使我心中悲伤地写成这首短歌。 我徒然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却越来越多。芳林中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 从古到今,人人都有哀悼死者的憾事,您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