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雪 承前启后的诗句应该有两句! 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句上承第一阙所描写的北国壮丽雄魂的景色,下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无可比拟的英雄!江山的多娇,君王的英明,可谓相得益彰! 第二句更加绝妙,“俱往矣”三个字,将前面的诸多景物的描写与情感的抒发通通代过,说明那些历史的辉煌早已烟消东南,雾散西北,都已经成为过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九个字,开启后来无穷无尽的时空! “今朝”既是诗人所处的时代,也是诗人以后的时代!这句,大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韵味,也正是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核心之所在! 写到此,我也想说一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启承前启后作用的句子叫什么句这两个成语都有“承接前边的并启发后边的”的意思,有时可以相通。 1.它的每一句都须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以便发生前后呼应的效果。(老舍《小花朵集》) 例1的“承前启后”用来指语句的“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衔接作用,换作“承上启下”也说得通。 但这两个成语是有区别的。 “承前启后”是“继承前代(过去)的,启发后代(未来)的”的意思。 2.这是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的会议,是我国文艺界承前启后,拨乱反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 3.同志们为拨乱反正,承前启后,进一步搞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下定决心。 4.五年、十年以后,他们之中很多人要成为生产上的骨干,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抓好他们的技术再学习、再训练十分必要。 例2例4用作定语,例3用作介词“为”的宾语。 “承前启后”也作“承先启后”。 5.我们正处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 6.这是一个在重要的历史时期举行的,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大会,是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例5例6用作定语。 “承上启下”是“承接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的意思,一般多用于写文章。 7.垫话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 (《曲艺》) 8.不过“也”和“得”在性质上也不尽相同:“也”字是承上的,“得”字是承上启下的。(王力《中国语法理论》) 9.有些独立成分,如“总而言之”“总之”“可以断言”“总的说来”等等虽然在结构上不同其他句子成分发生关系,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胡裕树《现代汉语》) 10.此外,古书上还有些“焉”字用于句中,似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例7例8和“是”构成合成谓语,例9例10用作定语。 “承上启下”有进也指工作上的上下连接作用。 11.有人在地委办公室里,未能当好承上启下的参谋,那就是:如何当好参谋的工作规律,他尚未掌握。 (《张弛集》) 12.你是车间主任,应该转达领导意图,反映群众意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汉语成语小词典》1959年版用例) 例11和例12用作定语,这两例的“承上启下”不能换作“承先启后”。 从以上用例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有“承接前边的启发后边的”的意思,但有区别:①“承前启后”多指继承前代(过去)的事业,开创后代(未来)的事业;“承上启下”多指文章中起上下衔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承前启后”着眼于“任务”,“承上启下”着眼于“作用”。 ②“承前启后”有时也指文章中某些词语、句子、段落的上下衔接作用,这样用的“承前启后”与“承上启下”相通(如例1)。“承上启下”有时用来指上下级之间的连接作用,“承前启后”没有这种用法和意义。 ③“承前启后”经常跟“继往开来”配合运用,相得益彰。“承上启下”不这么用。 3.形容厚积薄发诗句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这是因为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联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写的“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岭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诗句,就可以知道这一句中所说的“宦情羁思”是什么况味、什么分量。而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