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分析诗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古有今,自己选吧。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本诗赞美了前线将士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揭示了唐代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对深闺少妇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 前两句写守边将士英勇报国,战争场面慷慨悲壮,极其残酷: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唐军将士人人宣誓要横扫匈奴,个个奋不顾身一马当先;五千身穿锦袍的精锐部队,全部战死在北国的疆场上。 后两句写无定河边的白骨,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亲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呵,将士们的白骨堆积在无定河边,而他们远方的妻子,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依然在梦中深情地呼唤着他们,盼望着有朝一日与他们相依相伴。 后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对照,一边叙现实,一边写梦境,虚实相生,用意工妙。 情深词苦,感情凄楚,凝聚了诗人对牺牲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读来潸然泪下。 作者:陈陶(约812—885),字嵩伯,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一作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人。 诗人早年游学长安,精究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漫游名山。 唐宣宋大中(公元847—860年)年间,隐居于洪州西山,终生未仕。工于乐府,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求道学仙之作。 本诗是其《陇西行》四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把残酷的现实与少妇的梦境交织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为传世名篇。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 这体现了唐人以毫不介怀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葡萄自汉朝由西域传入中原,但用来酿酒的风气到唐朝还是以西域为盛。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着胡地情调的马背上琵琶弹奏来助兴,几个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衬,就把边地军营的开怀痛饮,渲染得华艳不俗,神采动人,而又淋漓尽致了。 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场上,你也莫要取笑啊——这既是微带醉意的话,又是带有沉痛、却能放达的生命体验的话。你看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呢?既然生命是从战场上拣回来的,就不妨看得开一点,活得潇洒一点,让它在美酒、奇杯和胡乐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好了。 面对茫茫沙场和胡风酒筵,此诗对战争与娱乐、生与死的体验,也带有几分唐人的豪华感和豪放感。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馀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梅岭三章》赏析 〔注释〕 梅岭:即大庾岭。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 诗前小诗中所谓梅山系岭主要山系之一。 泉台:同泉下、泉壤、泉路。 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地狱。明代黄宗羲《万充宗哀辞》:岂知此别,便隔泉台! 阎罗:梵语译音。 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 这里比喻国民党、**。 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说在南方坚持武装斗争正好十年(1926年北伐战争时到四川作策动兵运的工作至1936年游击战争)。南国:祖国的南方。 烽烟: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 这里指战争。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嵩州路,无复有烽烟。 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买通吴国太宰,谗言子胥,夫差赐子胥剑自杀。 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吾眼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九年,越国灭吴。 《史记·吴太伯世家》亦有记载。 国门:即城门。 取义成仁: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南下元军,兵败被俘,不屈不挠。死前,写《自赞》诗世藏在衣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