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竹》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一个宜雨宜风的隐秘之地,其中包含着许多细致而富有生机的自然元素。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叠词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一地方的特点,令人感到无限的美丽和神秘。 首句“宜烟宜雨又宜风”,这句的魅力在于,它将整个环境拟人化,使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环境的感情。烟、雨和风都是环境的情绪表现,它有时如同少女般的忧郁,有时如同少年般的欢快,这里的宜烟、宜雨、宜风,则是环境的温和与欢迎。这里的“宜”字用得巧妙,不仅体现了环境的温润,还透露出一种诗意的亲近。 “拂水藏村复间松”,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幽深和宁静,水波轻拂,掩藏着村落,松树在风中摇曳,为环境增添了生动和活泼。这句的意象深远,充满了自然之美的想象。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这两句写出了环境中的静谧和清洁。“萧骚”和“疏净”是用来形容环境的静谧和清洁,同时,“从远寺”和“见前峰”也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远和静。这里的景色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和生命的节奏。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这两句则是通过对环境细节的描绘,展现出环境的生机和活力。“春芽迸”和“夏荫浓”描绘了环境中的生命力和生长力,使人感到一种生机勃勃的喜悦。 最后,“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这两句以杏花穿翠为结,赋予了杏花人的情感和意绪,使其具有了人格化的特征。杏花在翠绿的树木中穿行,显得美丽而和谐,它似乎也在欢迎着诗人,让人感到一种自然和人间的和谐。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修辞,展现了自然之美和生命之力。通过诗人的描绘,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隐秘之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亲切。这是一首美丽的诗,让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创作背景
《竹》是唐朝诗人郑谷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社会环境:唐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歌作为当时的重要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同时,唐朝也是竹文化盛行的时代,竹子在人们的生活和文学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自然环境:竹子多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具有高雅、坚韧、挺拔等特点,因此常被用来象征高洁、坚韧、不屈等品质。 3. 诗人的个人经历:郑谷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修养和审美趣味的诗人,他对自然景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同时,他也可能具有一些与竹子相关的个人经历或情感,因此对竹子有着特别的感情和认识。 综上所述,《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朝的文化氛围、竹文化的盛行、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等因素有关。
相关诗词
  • 1
    [唐]
    其一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 2
    [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3
    [宋]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