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清明》

踏歌槌鼓近清明,小雨霏霏欲弄晴。
唤起十年心上事,春风楼下卖花声。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借思古以抒发感慨的诗,上片点明伤春,清明临近,细雨绵绵,天气渐好,欲送天晴。踏歌槌鼓本是古时习俗,“十年”是上文的“近”字反扣,亦兼时间之概举。因所遇非人,诗人年届四十却一事无成,不免有英雄失路的悲哀。此句“楼上”呼应篇首“踏歌”,楼上槌鼓声虽是近在耳中,楼下花市却已十年不见。花市非不依旧,而是己经没有当年卖花人了。故“楼上”槌鼓声犹如回音,循环回荡在四野六合间,那便是追思往日的青春。那声音从过去传到今日,那一段生活于今日的诗人而十载不绝如缕地吟唱于作者的胸中,不免从久远的过去又来到现在。“唤起十年心上事”,何处不相逢。旧日曾相遇天涯卖花声旁的今日却只有“春风”楼下的卖花声在耳边回响。作者与知己相逢或情人乍遇的欢欣与作者失路之痛,是全诗的主题。这首诗把思旧怀人的感情表达得委婉有致,引人共鸣。 诗的语言平实,娓娓道来,而意境却非常人所有。它似平易却奇崛,字浅意深,蕴藉醇厚。读起来余味无穷,耐人寻味。诗中写清明踏青之事以寄思古之幽思,用意颇深。诗人不作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笔,别具艺术匠心。踏歌槌鼓的场景并不少见,“十年”之痛也不难知,“唤起”两字尤其见情,“楼上”两字也不俗,有通篇如画之感。“春风”句将抒情融铸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愈发显得韵味深长。全诗思理缜密、环环相扣、层层加深、字挟风霜而声雄健,具有浑厚而又朴质、高古而又雄健的艺术风格。 此诗抒发了诗人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和情真意切的眷念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娓娓道来,而意境深远;字浅意深,蕴藉醇厚;读起来余味深长,耐人寻味。读此诗可知诗人心灵手巧、情感丰富这一特点。读诗之时仿佛看到了诗人微带惆怅和遗憾地抚摸着春风楼下的卖花声,思绪万千,难以平静。此诗是一首怀旧之作,它以含蓄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和情真意切的眷念之情。 总之,这首诗是一首优秀的怀古诗,它以清新自然、含蓄委婉、意境深远、语言朴实无华的风格和情真意切的眷念之情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创作背景
宋代诗人何应龙的《清明》诗,其创作背景与清明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有关。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重要节日,也是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诗人可能在这个节日里,感受到了生命的盛衰、时光的流转,以及对先人的思念和敬仰,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同时,具体的创作背景也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有关,可能诗人在某个清明节遇到了特别的事情,或者产生了特殊的感悟,才写下了这首诗。然而,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才能得知。
相关诗词
  • 1
    [唐]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 2
    [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3
    [宋]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
    恼人光景又清明。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