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杨历岩》

银河底穿不可塞,一泻砰砰下空碧。
峰高云邃源荒茫,但见岩飞练千尺。
我来导这赴苍壑,流出凌江散天泽。
余波直赴黄木湾,飓卷鳌翻浪花白。
竟从海若膏乾坤,岂但梅边活甘液。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银河的壮丽景象,以及从银河中流出的水流在山谷中奔腾而下的情景。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首先,诗中描述了银河的壮观景象,“银河底穿不可塞,一泻砰砰下空碧。”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银河的宽广和气势,如同穿透了天地之间的障碍,一泻而下,砰砰作响,直落空碧。这种描绘让人感受到了银河的威力和震撼。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水流在山谷中奔腾而下的情景,“峰高云邃源荒茫,但见岩飞练千尺。”这句诗中,诗人用“峰高云邃”来形容山谷的高耸和云雾的深邃,而“源荒茫”则描绘了流水的源头荒芜广阔。在这样的环境中,水流如“练千尺”般飞岩,展现出一种壮观的景象。 随后,诗人描述了自己引导流水流入深谷的过程,“我来导这赴苍壑,流出凌江散天泽。”这句诗中,诗人将自己比作引导者,带领流水流入深谷,而流水流出后则散落成天泽一般,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气势。 最后,诗人又描述了流水在黄木湾的景象,“余波直赴黄木湾,飓卷鳌翻浪花白。”这句诗中,“余波”指的是流水留下的波浪,“飓卷鳌翻”则描绘了波浪的翻滚和激荡。在黄木湾,水流如飓风卷起、海龟翻腾般激起白色的浪花,进一步展现了河水的威力和美丽。 整首诗通过对银河和水流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美丽。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程鸣凤的《杨历岩》诗,创作背景与杨历岩这个自然景观及作者的经历有关。杨历岩是一处山水秀美的名胜之地,可能为作者提供了创作的灵感。而程鸣凤本人是一位宋代文人,他的诗歌作品常常表现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赞美。因此,他在游览杨历岩时,被其美景所吸引,从而创作了这首诗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您查阅相关文献或询问专业人士。
相关诗词
  • 1
    [唐]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
  • 2
    [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3
    [宋]
    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山蹑翠微。
    忠义必期清塞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山林啸聚何劳取,沙漠群凶定破机。
    行复三关迎三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