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闻三代淳且质,华华人熙熙信佛。 茹蔬剃发在西戎,胡法不敢干华风。 周家子孙何不肖,奢淫惛乱隳王道。 秦皇汉帝又杂霸,只以威刑取天下。 苍生哀苦不自知,从此中国思蛮夷。 无端更作金人梦,万里迎来万民重。 为君为相犹归依,嗤嗤聋俗谁敢非。 若教都似周公时,生民岂肯须披缁。 可怜嗷嗷避征役,半入金田不耕织。 君子之道动即穷,亦有贤达藏其中。 上人来自九华山,叩门遗我琼瑶编。 铮铮五轴余百篇,定交仍以书为先。 书中不说经,文中不言佛, |
| 这首诗以华夷之辩为主线,通过描绘古代华夏文明与外来宗教的交融,以及后世的种种弊端,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纯朴民风的向往。 诗中首先描绘了三代时期淳朴质直的社会风气,人们信奉佛教,茹蔬剃发在西戎,胡法不敢干华风。然而,随着周家子孙奢淫惛乱隳王道,秦皇汉帝又杂霸,以威刑取天下,华夏文明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纯朴和和谐。 接着,诗人通过“无端更作金人梦,万里迎来万民重”等句,表达了对外来文化冲击的忧虑。他认为,如果君臣都像周公那样遵循君子之道,那么民众就不会追求像夷狄那样生活。然而,现实却是许多人在逃避征役时,半数进入金田而不耕不织。 在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对那些贤达之士的敬仰,他们深藏不露,默默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诗人也寄希望于那些上人能够带来新的道德风尚,并叮嘱作者要向他们学习。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和对纯朴民风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贤达之士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