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游后洞诗》

寺久荒寂无足往,念有子厚弥陀碑。
独趋一里转岩腹,剥粉败赤逢门楣。
亭亭故碑亡旧主,覆以老屋疏且欹。
常嗟古人不可见,尚喜书志存於斯。
世言书字出心画,体制类彼人所为。
子厚少年颇疏隽,字合飘逸往不覊。
胡为气质反端厚,至今观者多有疑。
或云彼以窜逐久,志气软熟非前时。
或云高才尚薄世,故独立法无所师。
吾嗟世俗日无理,好恶不正论苦卑。
臆决万事岂独此,此书何媿人不知。
碑阴三百四十字,疏瘦劲丽何精奇。
九十二人姓名具,陈绩宝历元年题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古寺中子厚弥陀碑的赞叹和思考。诗人独自一人走向深山荒寺,见到了这块久已荒寂无人的碑,他感慨万分,不仅感叹古人的逝去,也感叹世人的轻浮浅薄。他赞赏碑文的气质独特,非前时所比,虽然人们对其褒贬不一,但他依然坚定地相信,文字之变化源于内心的改变。 “亭亭故碑亡旧主,覆以老屋疏且欹。”诗人看到古老的碑上满是沧桑,在一片破败的红墙黑瓦中显得格外醒目。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古碑的孤独和凄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世言书字出心画,体制类彼人所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文字与内心活动的关系的理解。他认为一个人的文字风格是其内心的反映,子厚的字合飘逸,然而却变得端厚,正是因为他内心的变化。这种理解反映了诗人对人性与文字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或云高才尚薄世,故独立法无所师。”诗人对于高才之士为何常常感到世事淡薄,甚至与世俗格格不入,提出了一种解释。他认为这些高才之士之所以能独立法度,是因为他们不受世俗束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追求。这种理解展现了诗人对独立人格的赞赏和对世俗的批判。 最后,“此书何媿人不知。碑阴三百四十字,疏瘦劲丽何精奇。”诗人对子厚的书法艺术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和赞赏。他认为子厚的书法疏瘦劲丽,独具风格,是值得世人学习和欣赏的。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优秀文化的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对历史、人性、文化和艺术的思考和赞美之诗。诗人通过对子厚弥陀碑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变迁、人性变化、独立人格和优秀文化的看法,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优秀文化的敬仰。
创作背景
《游后洞诗》是宋朝诗人刘贽的一首佳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刘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对人生哲理的探寻密切相关。刘贽通过游览后洞,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壮美,从而激发了创作灵感。 诗中描绘了后洞的奇景,并通过与自然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的敬畏,对于生命的珍视,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刘贽以诗意的语言,展现了自己在面对自然美景时,内心的激动与感慨。 总之,《游后洞诗》的创作背景源于刘贽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相关诗词
  • 1
    [唐]
    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
    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
    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 2
    [唐]
    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朝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欢,莫待春风总吹却。
    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
    妆成罢吟恣游后,独把芳枝归洞房。
  • 3
    [宋]
    洞蔽深云远俗尘,山中曾未识朱轮。
    自从白傅来游后,三百年间又一人。
刘贽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