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洛阳道》

洛阳宫中花柳春,洛阳道上无行人。
皮裘毡帐不相识,万户千门闭春色。
春色深,春色深,君王一去何时寻。
春雨洒,春雨洒,周南一望堪泪下。
蓬莱殿中寝胡人,鳷鹊楼前放胡马。
闻君欲行西入秦,君行不用过天津。
天津桥上多胡尘,洛阳道上愁杀人。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洛阳宫苑的花柳春色,引出宫中荒凉景象,以“春色”反衬空宫禁闭之悲凉,抒发了诗人对国势危殆的忧患,对异族入侵的悲愤。 首句“洛阳宫中花柳春”,点明时令、地点和初春的季节。宫廷春光明媚,繁花满枝,正是赏心悦目之时。但是,一句“洛阳道上无行人”,又立刻将我们的视线从繁华的都市拉到荒凉的山野。这一冷峭的反常之笔,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显示出诗人对国家衰微的深深忧虑。 接下来,“皮裘毡帐不相识”进一步描写宫禁中的荒凉景象。豪门贵族的府第已经空了,避难到此的异族人在此居住。王公贵族的生活习俗和住所已经不相干,这些“不相识”的人的存在更加强化了荒凉之感。而“万户千门闭春色”,则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烟稀少、门户紧闭的景象。这里不是单纯的反衬,而是说禁宫中少有生机和活力,更加重了悲凉的氛围。 接下来的几句“春色深,君王一去何时寻。春雨洒,春雨洒”等诗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皇帝的不满和忧虑,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对皇帝的一片赤诚之心。诗人担心皇帝离开后不再回来,又担心雨水过多会破坏宫殿的建筑和雕饰,于是反复叮咛:“君行不用过天津”。这里的“天津”是指洛阳北面的津桥,因津桥一带胡尘飞扬,令人忧愁杀人。 最后,“蓬莱殿中寝胡人,鳷鹊楼前放胡马”。进一步表现了国家衰微、民族矛盾加剧的现实。那些胡人在蓬莱殿中睡觉,异族马匹在鳷鹊楼前放牧。这种情形不仅让人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深深的悲愤之情。 全诗以乐景写哀情,以美景衬托荒凉景象,通过层层渲染、对比反衬等手法,表现出诗人对国家衰微的深深忧虑和对民族矛盾的深深痛恨。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和忧虑。
创作背景
唐朝诗人冯著的《洛阳道》的创作背景与唐朝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洛阳作为唐朝的都城之一,是一个繁华的城市。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洛阳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冯著的《洛阳道》描写了洛阳城内的景象,通过对比往昔的繁华与现今的萧条,表达了对于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感慨。诗中的“洛阳宫中花柳春,洛阳道上无行人”描绘了洛阳城内的寂寥景象,而“皮裘毡帐不相识,万户千门闭春色”则进一步表现了城市的衰败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此外,诗中还提到了“君王一去何时寻”,暗示着对于唐朝政治衰落的忧虑。同时,“蓬莱殿中寝胡人,鳷鹊楼前放胡马”则反映了当时民族交融和社会风气的变化。 综上所述,冯著的《洛阳道》通过对洛阳城内景象的描绘和历史背景的借鉴,表达了对于唐朝历史变迁和社会现实的感慨和思考。
相关诗词
  • 1
    [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2
    [唐]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 3
    [魏晋]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到洛阳,任城王薨。
    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
    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纡。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