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晦日宴高氏林亭》

胜地临鸡浦,高会偶龙池。
御柳惊春色,仙筇掩月华。
门邀千里驭,杯泛九光霞。
日落山亭晚,雷送七香车。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和享受豪华的宴会和美丽的景色。 首联“胜地临鸡浦,高会偶龙池”,描述了聚会的高贵场所和所处的优美环境。鸡浦是一个名胜之地,此处也成了欢乐宴会的地点,同时这个地方高贵典雅,和龙池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许是在宫廷或贵族府邸的宴会。 颔联“御柳惊春色,仙筇掩月华”,描绘了宴会中的景象和周围的景色。御柳在春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欢迎春天的到来。而“仙筇”则暗示了神仙般的氛围,月光被“掩”在仙杖之下,更增添了神秘色彩。 颈联“门邀千里驭,杯泛九光霞”,进一步描绘了宴会的盛况和美酒佳肴。大门热情地邀请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杯中的酒泛着九光霞一般的颜色,这无疑是对宴会食物和酒水的赞美。 尾联“日落山亭晚,雷送七香车”,描绘了日落时分的美景和宴会结束时的场景。山亭之上的日落美景令人陶醉,而宴会结束时,七香车被雷声送走,暗示了宴会的隆重和结束时的庄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豪华的宴会和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定的庄重和仪式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创作背景
《晦日宴高氏林亭》是唐朝诗人周彦昭的一首诗。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具体的历史记载并不丰富。但是,我们可以从诗的内容和标题来推断一些背景信息。 首先,诗题中的“晦日”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是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人们会进行一些庆祝活动。而“宴高氏林亭”则表明这首诗是在一个宴会上创作的,这个宴会可能是在高氏的园林中举行的。 综合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周彦昭在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参加在高氏园林举行的宴会时,受到周围的景色和气氛的启发而创作的。他可能在宴会上看到了美丽的园林景色,感受到了欢乐的气氛,因此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以上只是对这首诗创作背景的一种推测,具体的情况可能需要更多的历史资料来确认。
相关诗词
  • 1
    [唐]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 2
    [唐]
    临泛从公日,仙舟翠幕张。
    七桥通碧沼,双树接花塘。
    玉烛收寒气,金波隐夕光。
    野闻歌管思,水静绮罗香。
    游骑萦林远,飞桡截岸长。
    郊原怀灞浐,陂溠写江潢。
    常侍传花诏,偏裨问羽觞。
    岂令南岘首,千载播馀芳。
  • 3
    [清]
    亚洲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
    尽瘁国事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
    扶桑之居读书尚友既一载,耳目神气颇发皇。
    少年悬弧四方志,未敢久恋蓬莱乡。
    誓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
    乃于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九年腊月晦日之夜半,扁舟横渡太平洋。
    其时人静月黑夜悄悄,怒波碎打寒星芒。
    海底蛟龙睡初起,欲嘘未嘘欲舞未舞深潜藏。
    其时彼士兀然坐,澄心摄虑游窅茫。
    正住华严法界第三观,帝网深处无数镜影涵其旁。
    蓦然忽想今夕何夕地何地,乃是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
周彦昭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