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晦日宴高氏林亭》

试入山亭望,言是石崇家。
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华。
莺吟上乔木,雁往息平沙。
相看会取醉,宁知还路赊。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诗人对山亭的描述,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在自然风光中的喜悦和享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二月风光起,三春桃李华”,诗人以春天的气息和绚烂的春景作为切入点,描绘了二月的春风开始吹拂,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百花开始绽放,桃李争艳。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生动的描绘,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世界。 颔联“莺吟上乔木,雁往息平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莺儿在树上歌唱,似乎在欢庆春天的到来;大雁南飞,栖息在平坦的沙洲上,似乎也在感受春天的温暖。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颈联“相看会取醉,宁知还路赊”,诗人表达了与朋友相聚、畅饮美酒、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尽管路途遥远,但与朋友相聚的欢乐和畅饮的美酒足以抵消旅途的疲惫。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对自然美景和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山亭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在自然风光中的喜悦和享受。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表达与朋友相聚的欢乐,展现了他的乐观和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之情,提醒人们要珍爱大自然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诗,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的佳作。
创作背景
《晦日宴高氏林亭》是唐朝诗人高瑾的一首佳作。诗歌描绘了晦日宴会的场景,展现了高氏林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欢乐祥和的氛围。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唐朝的社会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文化艺术繁荣,诗歌作为当时的重要表现形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各种诗歌流派和诗人群体涌现,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2. 晦日的文化内涵:晦日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古人常在这一天举行宴会,抒发情感,留下了许多关于晦日的诗歌作品。 3. 高氏林亭的自然景色:诗歌中的高氏林亭,环境优美,自然景色秀丽。这样的场所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也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交流思想、抒发情感的地方。 综上所述,《晦日宴高氏林亭》的创作背景包括了唐朝的文化繁荣、晦日的文化内涵以及高氏林亭秀美的自然景色。这些元素共同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为我们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相关诗词
  • 1
    [唐]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 2
    [唐]
    临泛从公日,仙舟翠幕张。
    七桥通碧沼,双树接花塘。
    玉烛收寒气,金波隐夕光。
    野闻歌管思,水静绮罗香。
    游骑萦林远,飞桡截岸长。
    郊原怀灞浐,陂溠写江潢。
    常侍传花诏,偏裨问羽觞。
    岂令南岘首,千载播馀芳。
  • 3
    [清]
    亚洲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
    尽瘁国事不得志,断发胡服走扶桑。
    扶桑之居读书尚友既一载,耳目神气颇发皇。
    少年悬弧四方志,未敢久恋蓬莱乡。
    誓将适彼世界共和政体之祖国,问政求学观其光。
    乃于西历一千八百九十九年腊月晦日之夜半,扁舟横渡太平洋。
    其时人静月黑夜悄悄,怒波碎打寒星芒。
    海底蛟龙睡初起,欲嘘未嘘欲舞未舞深潜藏。
    其时彼士兀然坐,澄心摄虑游窅茫。
    正住华严法界第三观,帝网深处无数镜影涵其旁。
    蓦然忽想今夕何夕地何地,乃是新旧二世纪之界线,东西两半球之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