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如何济急流,一篙才错便难收。 当初把作寻常看,岂料中流解覆舟。 |
这首诗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儿童冒险乘船的险情,抒发的内心感慨。船行的危险是出于一个“急”字,出场的“稚子”也是由于有了这个“急”字而获得突兀形象,于是船覆的灾难性后果便是预定的,顺理成章的,可以说是先有声有色而后有诗的文字,完全与诗人之所见所闻契合,发纤恶于丝粟,读者因意中之所欲言而得到真情实景之印证,从中足见此诗实则透辟精到而易于为人们接受。 诗的开头两句是平叙:“稚子如何济急流,一篙才错便难收。”两句全从船覆舟亡着笔,以稚子乘船遭遇急流险阻,难以前行为叙事的背景和缘起。急流之下,“稚子”的性命岌岌可危,其惊惶危急的情态和心绪可想而知。这里仅用“如何”二字加以询问,既透露出稚子内心的惶恐不安,也显示了急流险阻的严重。紧接着诗人又用“一篙才错”,险象环生,暗示了“稚子”处境的危殆和航程的危险。在这种惊惶万状,措手无策的关头,“稚子”只有寄希望于别人,期望他人能够帮助自己解脱困境。 只此一念间,“谁知乐极生悲之意”,“岂料中流解覆舟”。句中的“谁知”,正是稚子这时的心情写照。由希望到失望,由希望到绝望,由绝望又转而为惊恐不安。就在稚子感到走投无路的时候,船儿却意外地安然渡过了急流险滩。“解覆舟”三字,出语惊人,正道出惊魂未定、如释重负的稚子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主题十分明确:告诫人们要教育好孩子,不要让他们去冒险乘船渡河;即使要渡河也要有大人带领,不能单独行动。诗人以稚子的遭遇为鉴,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如果当初能谨慎行事,怎么会落到这样的地步!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是构思精巧、对比鲜明、语言通俗、韵味无穷。诗中通过“急流”、“覆舟”等险恶场景的描绘和渲染,把一个本来并不起眼的小事件写得惊心动魄、栩栩如生。同时又把一个本来并不起眼的平常事写得寓意深长、警策有力。 另外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整散结合也很好。前三句是散起,没有一句是呆板滞涩的语调,所以显得娓娓动听;后两句则是整句,上下对偶,形成整饬的句式,而且语调也变得凝重悲抑,使主题更加鲜明。此外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也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事件的原委和童心的天真可掬,使之收相互亲切之效。因此这首小诗便在平中见奇的同时还饶有兴味。从结构上看作者更是巧于安排:起得平淡无奇——“稚子如何济急流”,可是收得有力:一个“解”字便如当头棒喝!然而作者却还不满足于此,又用“岂料”二字再作加强。正是在这种起伏跌宕、平中见奇的结构中贯穿着凝重悲抑的调子。使主题表达得既精警又深刻;即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关注和严惩之志;也表现出他特有的寓教于乐、兴味双关的艺术风格。总之这首小诗虽然语言朴素无华但十分警策有力。宋代诗人陆游曾经称赞它:“只道都成锦锈段,端能可作饭蔬薪。”由此可见此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