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不见庐陵公,往为学士修书日。 诏畀千金访遗逸,遗文逸字往往出。 故都易姓几兵火,量臀鼎腹细诘诎。 道人岣嵝空有闻。 丘陵仙鬼事恍惚,共和十鼓记亡一。 峄山肉在无复骨,云阳八体又瓜剖。 至使汉童讹尉律,世儒诡正何足臧。 公家安取千轴藏,仲尼犹及史之阙。 有马借人吾敢忘,题签甲乙颍水阳。 后来胡君癖膏肓,倾家自构琬琰堂。 搜罗近出补厥亡,荒林圯冢见未尝。 南观禹穴计渺茫,闭门睥睨在一床。 常恨平生好古家无力,骑马蹊田观断刻。 中郎二字烦走 |
| 这首诗的主题是“君不见庐陵公,往为学士修书日”,通过对庐陵公修书的描述,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的观念。 诗中描绘了庐陵公在皇帝的命令下,为寻找遗文逸字而付出的努力。诗中提到,在战乱中,故都易姓,书籍焚毁,鼎腹也被烧得细小。然而,尽管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未改变。诗人对道人岣嵝空有闻的传说感到惋惜,对丘陵仙鬼事恍惚的描述也反映出历史的不可靠性。 诗中还提到了共和十鼓记亡一、峄山肉在无复骨、云阳八体又瓜剖等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诗人对汉童讹尉律的错误感到遗憾,并指出世儒诡正的不足之处。 诗中表达了对庐陵公修书行为的赞美,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对史书的传统,并强调了书籍的重要性。诗人也表达了对有马借人的愿望,希望有人能够继承庐陵公的事业,继续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的观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