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题成都笮桥观音院自画竹》

无姓无名逼夜来,院僧根问苦相猜。
携灯笑指屏间竹,记得当年手自栽。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隐逸诗,它通过对无姓无名之人的描写,表现了一个不愿在俗世中显露真姓名的隐逸者的形象。 首句“无姓无名逼夜来”揭示了这位隐士不欲显露真姓名的性格。诗人在前半句以虚字传神,把人物遮盖到几乎无影无踪,让人难以捉摸,使人不得不陷入冥思苦想的状态。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出下句“院僧根问苦相猜”,既交待了人物身份和处境,又暗示了其孤介傲岸的性格。此时人物入题自然、朴质、简洁。这种出人意料的外在叙述方式体现了此诗隐逸情趣的表现,达到与诗歌主旨和谐的统一。 接下来,第二句“院僧根问苦相猜”紧承上句意脉,刻画出隐逸者的深居幽居的生活。独处寂寞的人因深居简出而鲜有来往,今夜来了院僧提问,自然使他觉得难于回答,以致苦苦思索了。 第三句“携灯笑指屏间竹”笔锋一转,将人物引入与世隔绝的境界。此时隐逸者终于摆脱了尘世的烦扰,将心神投入到超脱的境界。深夜在已故花竹边插上灯火,俯视灯下,发现自己过去所种的花竹如今已经长大成林了,这时他不禁又笑又喜。从他那里可以看出过去对花竹的栽培也是津津有味、满怀兴致的。作者将笔触从人物动作上表现出来,把人物的身心活动全部生动地揭示出来。从携灯笑指屏间竹这些动作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隐逸者的闲适心情和潇洒气质。 末句“记得当年手自栽”,感情丰满地表现了这位隐士对自己过去园子里的花竹深深喜爱之情。“记得”二字让诗人把那栽培花竹的往事回忆起来,而且一经回忆,当年亲手栽培花竹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的愉快心情还难以忘怀。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当时的生活是充实的、愉快的。而如今却只能与花竹相别了,这就更增添了与世隔绝的孤独之感。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宏丽,通过一系列动作的描绘,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作者以淡泊的情怀和朴实无华的笔墨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隐逸者的形象。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位隐逸者的深深喜爱之情。这首诗清新可喜的特点在于它的意趣盎然,诗笔疏淡简洁而又耐人寻味,颇有幽雅隽永的情致。读后有回味不尽之感。可以说这首诗为描写山水园子中人物活动的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也是它很能引人入胜的地方。从这首诗里我们也可看到一些中唐时期文人的生活情趣和超脱尘世的愿望。
创作背景
《题成都笮桥观音院自画竹》是宋朝诗人程堂的作品。创作背景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作者对竹子的热爱和欣赏**:诗人自己画竹,这表明他对竹子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欣赏,可能希望通过画作和诗歌来表达对竹子美感、特性和精神的赞美。 2. **成都笮桥观音院的环境**:这首诗的创作地点是成都的笮桥观音院,院子里的竹子可能是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同时也可能通过描绘观音院的竹子来表达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3. **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心境**:程堂在创作此诗时,可能正经历着人生的某种境界或情感,而竹子作为一种寓意丰富的植物,可能被用来表达和寄托诗人的情感、态度或人生观。 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程堂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您可以查阅相关的古籍、文献或咨询文学专家来进一步了解。
相关诗词
  • 1
    [宋]
    方丈屋损,寝处不得。
    常住乏粮,著众不得。
    旧逋积如海,无钱还不得。
    大道在目前,有口说不得。
    若人透此四重关,堪与诸方为轨则。
    赵州亲见老南泉,观音院里有弥勒。
  • 2
    [宋]
    花谱名将第一论,洛中最是此花繁。
    不当更道木芍药,枝上恐伤妃子魂。
  • 3
    [宋]
    微动风枝生丽态,半开檀口露浓香。
    秦时避世宫娥老,旧日颜容旧日妆。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