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明朝》

明朝又上阖闾城,江上春潮一舸轻。
过眼落花应有恨,傍人飞絮自多情。
本因世乱依刘表,谁谓才多累祢衡。
试问庞公归隐计,南阳何地可躬耕?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写感慨的七言律诗。诗人应邀作序之后重游苏州,并写下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不满,同时表达了归隐的愿望。 首联“明朝又上阖闾城,江上春潮一舸轻”,起笔便扣题意,点明时间、地点和事由。诗人预感到乱世将又一次波及阖闾城,所以一定要去参加宴会。一个“又”字,颇值得玩味。它写出诗人对世道乖舛的感叹,对百姓离乱的忧思,以及对那些醉生梦死、尸位素餐者的愤慨。此情此景,使诗人想起去年春天在江上乘船漂荡的情景,想起那江上滚滚而来的春潮。诗人以春潮自比,写自己像春潮一样,汹涌而来,又不知何时能止。一个“轻”字,用得巧妙,既写出了春潮的特点(春潮本来是平静的,只有当它冲决堤防、阻挡它的人时,它才显得“重”;而今诗人乘轻舸顺流而下,自然就显得“轻”),又显得那么从容自若,举重若轻。这一句叙事中暗寓咏叹,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颔联“过眼落花应有恨,傍人飞絮自多情”,于叙事中融入了诗人的议论和感想。从字面意思来看,本是说事关花、絮无情而关情于人,但从中寓情于景、寓理于事的意义来看,也可以说诗人在慨叹社会变乱中的人们有如过眼之花、傍人飞絮,各自有各自的悲惨遭遇和不同的处境。 颈联“本因世乱依刘表,谁谓才多累祢衡”,由叙而议,深究乱源,对那些醉心功名、自命不凡的人给予善意的讽刺和劝诫。“依刘表”用刘备栖身荆州的故事,“祢衡”典用祢衡被曹操派往刘表处时的典故。作者借古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表达了想投靠明主、辅翼天下、匡扶社稷的宏图大志和献身精神。然而,“世乱才难求”,又有谁能理解自己的一片丹心呢?这一联议论中寓有对世道的批评和对自身遭际的感慨。 尾联“试问庞公归隐计,南阳何地可躬耕”,运用庞统归隐躬耕的故事,表明自己的归隐决心和与世无争的态度。“试问”二字别有情味,它既可理解为人们对乱源难平、乱世难处的责难和疑虑,又可理解为诗人表白自己决非追名逐利之辈,至于躬耕归隐只不过是戏言,不过是要平息人们对自己的非议而已。因此诗句前后又不着一字评论,把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在娓娓叙述中展现出来。诗人没有描述远景,也不主张单纯地进行批评或反抗,“试问”结尾以邻为壑固然失于直率(刘辰翁说是“嫌其明白尽”),却也有几分幽默意味在里面;说它是愤激之辞也可,总之含有丰富的潜台词——不能让世道再去害别人了!它的全部内涵都寓于议论与叙述之中。它是以一种人生哲学作结的。就全诗来看,显然它意在讽世乱而治未乱之徒的不知自危和苦心孤诣、醉心名利之徒的可悲可叹。 这首诗处处紧扣诗题来写,但句句未离咏史;前五句咏史是手段,后两句抒情才是目的;全诗或议论或叙述或抒情都暗含着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叹意味;从思想到艺术都有值得称道之处。不过它的立意本从正反两面说的:它对当时纷乱动荡的社会现实表示不满,要人审时度势、辨清是非、趋利避害;另一方面也要人对不合理的世道进行批评抗争,即使是面对冤枉和迫害也在所不惜;同时也主张要“异端”而学者处世准则与为官从政的操守:那就是远图识体(世),修身慎行;躬耕不是目的而只是对祸乱的防范之计和明哲保身手段。在历史和人生关系上具有片面性;对处事要“明哲保身”的理解上具有悲观消极的因素。在古代诗人看来是处世良方的一种格言,放在今天以处事待人来说自然有很多
创作背景
胡悌的《明朝》一诗的创作背景与明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明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因此,该诗的创作背景体现了诗人对明朝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相关诗词
  • 1
    [宋]
    辇路珠帘两行垂。
    千枝银烛舞僛僛。
    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欢正好,夜何其。
    明朝春过小桃枝。
    鼓声渐远游人散,惆怅归来有月知。
  • 2
    [近代]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
    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老。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
    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 3
    [宋]
    绿橘梢头几点春,似留香蕊送行人。
    明朝紫凤朝天路,十二重城五碧云。
    歌渐咽,酒初醺,尽将红泪湿湘裙。
    赣江西畔从今日,明月清风忆使君。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