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寓云居得张龙湖相公书》

精舍岧峣隔翠微,我来便觉世情违。
疏灯照雨檐花落,短鬓临风木叶稀。
白雁虚疑千里信,青山容得几人归。
诗成正在钟鸣后,独立空庭揽旧衣。
作品赏析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写的是诗人在一处幽静的精舍里,感到心情轻松愉悦,沉浸在一种审美的乐趣之中。 首句“精舍”指这处幽居,“岧峣”形容山势高峻。山腰间的这座精舍,远离了市尘,所以诗人一到那里,就觉得世俗的烦嚣都已远离了。这是一种移情作用,是诗人心理上的错觉。以人世红尘相隔来形容山间精舍的幽静,是诗人主观上的感受。 “我来便觉世情违”,是从动中求静,以动衬静。因为诗人生活在喧嚣的世界里,所以一旦置身于那幽静的环境中,便立刻感觉到世间的一切喧嚣都已远离了。“疏灯照雨”、“短鬓临风”两句写景,刻画的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这里也蕴涵着诗人的感受。疏灯照雨淅淅沥沥,满树黄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本来是无情之物,但在这诗人的眼中,它们也变得有情起来了。 颈联中的“白雁虚疑”和“青山容与”都与首句中的“岧峣”一词相照应。因为山高,视野显得幽远,看不大清楚远处,所以误把天空中的白雁当成是点点灯火;因为山高雾浓,看不大清楚山中的景物,所以说登山以后反而可以容纳更多的山水景物在自己的身边了。这里表现的是诗人的开阔心境和放达个性。 最后两句是说在回到精舍以后写了一首诗,直到钟鸣之后衣带还没有束好。诗人描写的是生活细节,好像是一件随手可做的事情,但却给读者展示了一个闲适、安逸的环境和诗人的淡泊心境。 这首诗的好处在于诗人以动衬静,以景抒情,将山中的幽静环境与诗人的闲适心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同时语言自然清新,意境悠远。
创作背景
《寓云居得张龙湖相公书》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施峻的生平以及明代的社会环境有关。施峻,字平叔,明代文学家,生活在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5年)。他曾担任过户部主事等官职,后来辞官归隐,寓居于云居山。 在此期间,他收到了好友张龙湖的书信。张龙湖,字淇洲,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任翰林院编修、南京国子监祭酒等职。施峻收到书信后,感慨万千,遂创作了《寓云居得张龙湖相公书》一诗。 此诗表达了施峻对友情的珍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政的关切。通过诗歌的形式,施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诗词
  • 1
    [唐]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
    畴昔探灵奇,登临赋山水。
    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
    契阔多别离,绸缪到生死。
    九原即何处,万事皆如此。
    晋山徒峨峨,斯人已冥冥。
    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
    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
    十上多苦辛,一官恒自哂。
    青云将可致,白日忽先尽。
    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
  • 2
    [元]
    笑疏斋,老来犹未情疏。
    似嫌呼、缑山笙鹤,表彰特号云居。
    善形容、世间有几,写绰约、天外无余。
    我怅离群,阳春寡和,溉*来食武昌鱼。
    对芳酒、一声金缕,丝竹用何如。
    今逾信、古人一言,名下无虚。
    记前回、东山胜赏,万株霜叶红初。
    向岩前、缓移玉勒,怕林下、相失篮舆。
    忘赋桃花,清新捷对,坐令辞客掷中书。
    看明日、片帆东下,江渺正愁予。
    凭消遣、算除睡乡,能到华胥。
    大典卷一万四千三百八十三寄字韵姚牧庵集
  • 3
    [宋]
    云居九月半,月向掌中圆。
    觅之亡影象,用之亡正偏。
  • 4
    [宋]
    倦整摩天翼。
    笑归来、点画亭台,按行泉石。
    落落元龙湖海气,更著高楼百尺。
    收揽尽、水光山色。
    曾驾飙车蟾宫去,几回批、借月支风敕。
    斯二者,惯相识。
    玲珑窗户青红湿。
    夜深时、寒光爽气,洗清肝膈。
    似此交游真酒落,判与升堂入室。
    有万象、来为宾客。
    不用笙歌轻点涴,看仙翁手搦虹霓笔。
    吟思远,两峰碧楼对两峰甚奇。
  • 5
    [元]
    关山渺无际,何处认三韩。
    辽阳烟树千里,回首路漫漫。
    暂屈元龙湖海,坐镇东方雅俗,心与野云闲。
    姓字九天上,早晚召君还。
    记当时,题好句,醉中看。
    二难兄弟俱在,门外驻金鞍。
    一别流年似水,暗想浮生如梦,赢得鬓毛斑。
    何日一尊酒,相对谢东山。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