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二月闻雁三首》

九月边庭无雁来,关门不逐雁门开。
春来塞上希矰<矢敫>,花信风前一一
作品赏析
九月诗句所呈现的是一种边塞特有的荒寒寂寥的境界。九月边庭无雁来,明明是一首边塞诗所不可少的典型环境气氛。因为鸿雁是受季节摆布的候鸟,每逢秋冬远徙,春夏常在北方。鸿雁南飞,带走了边塞思妇心中不可自已的离愁;如今,仲秋而无一雁捎书,乃是严重的失约行为,怨愤愈深矣。雁不来,季节变换可知也。那么,“无雁来”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也就给诗篇增添了象征意义。 “关门不逐雁门开”,则是一种更具体的表示了。作者借用了“雁门关”作为地望的代名词,暗示当时边地形势的险恶。因为古代边防,多有“关”之置,如“玉门”、“阳关”等等。“关门”,即此意。“不逐”,表现了守边将士安于戍守生活的心理状态。不过这种将士的安于现状的心理状态中不免含有无奈的情绪,“不逐”也是迫于时势。但同时也表明戍边将士与朝廷往来的隔绝。从而表现了双方情绪的距离。“无雁来”、“不逐开”一承“无雁”,一承“不逐”,反映了各自特定的心理状态,是深一层面的描绘。 三、四句又进一步对双方进行形象的刻画。“春来塞上稀鸣镝”,这一切切关心塞上人的一切。“稀鸣镝”,这是本诗中的一个图象:时令还早,在花信风还未到来之前,塞上连声响都不见,因为这时,一方面未有人活动,另一方面人们全沉浸在清寒的早春中。一片空阔,人迹全绝,只有在此时,才显示了边塞的宁静有序。“花信风前一一”承上下,进一步补足上文的宁静。“一一”,表现着将士们对生活美的不自觉的欣赏。作者这样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看出了苦闷和无可奈何的出路。在诗句中消磨斗志正是诗人不愿看到的。然而他的思想感情里确实含有落漠和消沉的成分。 诗人在本诗中用笔极简练清晰:“无雁来”、“不逐开”、“稀鸣镝”、“一一”,着墨不多而神态毕现。至于行文上给人以浩瀚之感的山川、烽候、亭堠、大野、风雪等戍边典型的物象、景象则一字不提,只是略略寄笔一点,“置”得巧妙。但正因为这一点,“暗”显戍边地的可怖可畏和将士们的孤寂无聊。“春来”、“花信”诸句又着意把塞外写得春意盎然,而这正是古代士卒乐于戍守的原因之一。这种反常现实化的表现手法正是本诗的特点之一。 总的来说,这首诗写景多于抒情、白描、质朴中见淳真、生动逼真中见深情。风格沉郁而并不低沉,与某些专写愁苦哀怨情调的边塞诗有明显的不同。
创作背景
**《二月闻雁三首》的创作背景与明朝的历史事件和孙承宗的个人经历有关**。公元1628年,后金军队入侵,明军在大凌河之战中惨败,孙承宗作为当时的蓟辽督师,虽然全力抵抗,但最终因朝廷内部斗争而被解职。这让他感到十分悲愤,同时也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了忧虑。《二月闻雁三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诗中借雁喻人,表达了孙承宗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相关诗词
  • 1
    [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2
    [唐]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3
    [唐]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