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太学夜宿》

蜡炬烧残夜二更,高斋萧爽客怀清。
山林只在虚檐外,错把风声作雨声。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夜景诗,诗人通过对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山林清幽之境的喜爱之情。 首句“蜡炬烧残夜二更”,直接点明时间,夜已深,蜡烛燃烧到了残灯阶段,照出了诗人独坐斋室,任由烛泪滴落的孤独和清闲的形象。同时也暗含了季节已是晚秋,寒意加深。一个“烧”字,看似给人以火焰熊熊的感觉,但到了残夜之时,那微弱的光芒好像只是默守着孤寂的夜的来临。这清闲的一夜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山林的热爱与留恋,但毕竟秋风萧瑟,空斋寂静中夜已经过去,点明了“蜡炬烧残”的时间。 “高斋萧爽客怀清”,诗人独坐斋室,把酒临窗,感受着秋风秋雨之夜,山林隐逸之趣自然流出。其中“萧爽”一词既交代了此时的环境特征,也表达了诗人对此时环境的喜爱之情。“客怀清”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清幽之境的喜爱与留恋。 “山林只在虚檐外”,这句是写景,诗人透过窗户仰视高高的山林,距离之远使山林显得更加静谧、神秘。而笔力所及,使窗户外的山林似乎变得有形、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其中“只在”一词把山林的范围之大、离自己斋室之远都表现了出来。 “错把风声作雨声”,这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风声本就是秋夜雨前的征兆,但诗人却错把风声当作雨声,这不仅是因为诗人独坐斋室,听着窗外秋风扫过树梢发出的沙沙声,再听着风吹动檐溜的声音,误以为真的下起了雨。同时也有着诗人的自我安慰和心满意足——既然是雨前的征兆,那就意味着不是真的秋雨就是风而已。然而这样的“误听”却给原本清寂的秋夜带来了生机和变化,使得原本只有蜡烛滴泪的夜晚因为风声而变得有了节奏感。诗人独坐斋室感受着这“风声”,不禁感到一丝惬意和喜悦。 整首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矫情的描写,只有对山林秋夜的描绘和对自我情感的流露。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致观察和真实感受,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幽、静谧、神秘的夜晚世界。同时通过“蜡炬”、“虚檐”、“风声”等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了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的特点。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优秀的夜景诗。
创作背景
**《太学夜宿》是明代诗人石光霁在太学书院夜宿时,感于环境的寂静与个人的孤独而创作的诗**。诗人通过描述深夜烛火、寂静的书斋、身外的山林以及误将风声听作雨声的情境,表达了他独自夜宿太学的清冷与孤寂感受。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敏锐感触。
相关诗词
  • 1
    [宋]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
    食尝甘脱粟,起不待鸣鸡。
    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
    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鉏犁。
  • 2
    [宋]
    细仗春风簇翠筵。
    烂银袍拂禁炉烟。
    旃书名字压宫垣。
    太学诸生推独步,玉堂学士合登仙。
    乃翁种德满心田。
  • 3
    [元]
    流年如电,归心似水,求田问舍悠悠。
    蚁穴蜂衙,燕巢鸠计,元龙久厌拘囚。
    回首羡沙鸥。
    待清风北渚,明月南楼。
    奈世事多艰,此身天地一虚舟。
    青衫白发堪羞。
    岂儒冠误我,命压人头。
    太学三年,京华十口,算来依旧淹留。
    别后几经秋。
    想音容渐老,文采风流。
    安得浮香亭上,羯鼓
  • 4
    [明]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 5
    [南北朝]
    洞庭水上一株桐,经霜触浪困严风。
    昔时抽心耀白日,今旦卧死黄沙中。
    洛阳名工见咨嗟,一翦一刻作琵琶。
    白璧规心学明月,珊瑚映面作风花。
    帝王见赏不见忘,提携把握登建章。
    掩抑摧藏张女弹,殷勤促柱楚明光。
    年年月月对君子,遥遥夜夜宿未央。
    未央采女弃鸣篪,争先拂拭生光仪。
    茱萸锦衣玉作匣,安念昔日枯树枝。
    不学衡山南岭桂,至今千年犹未知。
石光霁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