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本觉寺三过堂》

门外惊风吹细沙,入门水气湛清华。
呼童试向林间看,岩桂应开第二花。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诗中有画、以景抒情的佳作。通过对“门外的沙尘,门内的清池以及满树繁花”的生动描写,营造出了一幅美好的画面。 首句“门外惊风吹细沙”,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时间、地点和场景。一个“惊”字,将风的力度与速度表现得恰到好处,仿佛风一吹过,细沙就被惊起,纷纷扬扬。这一句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荒凉凄迷的景象,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句“入门水气湛清华”,笔锋一转,由户外转向门内,描绘了另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清池水气氤氲,满树桂花繁盛,香气四溢。这一句与前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视觉、嗅觉等多个角度描绘了桂花的美丽,让人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 接下来两句,“呼童试向林间看,岩桂应开第二花。”诗人召唤童子去林间看看,应该是在期待桂花的盛开。在诗人看来,桂花已经盛开,而且应该是第二花了。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桂花的期待和喜爱之情,也通过“应”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悦和兴奋。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通过生动的描写,将门外的荒凉与门内的清新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通过对桂花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抒发情感的好作品。无论是从艺术表现还是情感表达的角度来看,都值得一读。
创作背景
《本觉寺三过堂》是宋朝诗人王希吕的作品。创作背景可能涉及作者多次到访本觉寺三过堂的经历,对寺庙生活的观察,以及对佛教教义的思考。诗歌可能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哲理的领悟,对清静生活的向往,或者包含了对人生、社会的反思。由于历史记载有限,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创作背景,只能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来推测可能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相关诗词
  • 1
    [宋]
    桐轩潇洒远尘机,伯始英风世不衰。
    千亩自封轻渭叟,五经同拜重宣尼。
    衣无常主门多义,仓有余粮俗共熙。
    仁智眼前从所乐,利名身外更何思。
    琴清善召云中鹤,床稳高蓍叶上龟。
    茶煮玉泉僧至日,酒萏金蚁菊芳时。
    往来虚席宾朋盛,朝暮过堂子弟奇。
    万卷诗书归腹箧,地仙踪迹少人知。
  • 2
    [宋]
    平生忧患苦萦缠,菱刺磨成芡实圜。
    天下不知谁竟是,古来惟有醉差贤。
    过堂未悟钟将衅,睨柱宁知璧偶全?
    自笑为农行没世,尚如惊雁落空弦。
  • 3
    [唐]
    早随真侣集蓬瀛,阊阖门开尚见星。
    龙尾楼台迎晓日,鳌头宫殿入青冥。
    暗惊凡骨升仙籍,忽讶麻衣谒相庭。
    百辟敛容开路看,片时辉赫胜图形。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