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寄万先辈》

归从衡岳此身清,老校群书眼倍明。
白屋有田供伏腊,青云无梦到公卿。
频挑野菜招僧至,少著深衣入郭行。
早岁自嗟行役远,失将诗律问先生。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归隐之后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晚年归隐生活的满足和欣慰,同时也表达了对年轻时四处奔波、忙于应举、忽视家庭和创作的遗憾。 首联“归从衡岳此身清,老校群书眼倍明”,作者以“归从”二字,表明这次返回衡岳是真正的回归,再也不会离开。这一“归”字,也表明作者从此身居山林,再也不用关心官场上的尔我诈,功利之争,从而身心俱清,有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这“此身清”的“身”,也包含了作者多年来辛勤耕读、苦心读书的自身经历和感悟。一个“清”字,足可见作者归隐之后的高洁、清雅的志趣和情操。与“此身清”紧相照应的诗句是“老校群书眼倍明”。作者在晚年的诗中说:“老校群书”,这四个字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经历和阅历。“眼倍明”,则表明作者在饱经世事沧桑、人世炎凉之后,更加珍惜自己丰富的学识,同时也更加感到时光的虚无和人生的短促。 颔联“白屋有田供伏腊,青云无梦到公卿”,两句看似与作者早年追求功名、为五斗米折腰的坎坷经历有关,实际上也是对往昔经历的否定和摒弃。“白屋有田供伏腊”,表明作者已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回到了自己的原生态的农家生活,过上了梦寐以求的躬耕田园的生活。在农家的“伏腊”里,作者以自己的劳动成果来祭祀先祖、乡邻和亲人,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美和向往。“青云无梦到公卿”,则是表明作者摒弃了昔日的功名利禄之梦,而追求的是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山林野趣。 颈联“频挑野菜招僧至,少著深衣入郭行”,进一步表现了归隐山林的田园生活。在这两句诗中,作者以自己频繁地挑挖野菜来招待僧人来表现自己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少著深衣入郭行”,是说自己在村庄的近郊漫步、游赏。“少著深衣”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态和对官场争斗的深恶痛绝。 尾联“早岁自嗟行役远,失将诗律问先生”,“早岁自嗟行役远”指的是作者早年为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而奔波劳碌、远离家乡的辛酸经历。“失将诗律问先生”则表明作者在经历了种种生活之后,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年轻时的错误和无知,因此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生活理想和人生归宿。这一联既是对自己早年行为的反思和慨叹,也是对往昔生活的否定和摒弃。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自己晚年归隐生活的描述和赞美,表现了作者高洁、清雅的志趣和情操。同时,也表达了对年轻时四处奔波、忙于应举、忽视家庭和创作的遗憾和反思。整首诗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佳作。
创作背景
**《寄万先辈》是宋代的诗僧释清壹创作的一首诗,寄给他的友人万先辈**。释清壹作为一位僧侣,对自然和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们当时的处境或经历有关,也可能与友人万先辈的交往和情感有关。通过诗歌,释清壹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也展现了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上一首
《句》
相关诗词
  • 1
    [唐]
    桂阳新命下彤墀,彩服行当欲雪时。
    登第已闻传祢赋,问安犹听讲韩诗。
    竹人临水迎符节,风母穿云避信旗。
    无限湘中悼骚恨,凭君此去谢江蓠。
  • 2
    [唐]
    风雅先生去一麾,过庭才子趣归期。
    让王门外开帆叶,义帝城中望戟支。
    郢路渐寒飘雪远,湘波初暖涨云迟。
    灵均精魄如能问,又得千年贾傅词。
  • 3
    [唐]
    九幽仙子西山卷,读了绦绳系又开。
    此卷玉清宫里少,曾寻真诰读诗来。
    紫河车里丹成也,皂荚枝头早晚飞。
    料得仙宫列仙籍,如君进士出身稀。
释清壹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