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句》

他年远公社,若箇是遗民。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诗人孤愤情怀的小诗。它抒发了诗人对重归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与世无争的心志。在诗人看来,一旦离开了政治舞台,流落到了乡村社会,变成了遗民(亡国之民),那时或许就可以摆脱朝政的牵累和党争的倾轧了。然而,他心中却深藏着对往事的痛苦回忆,使自己难以忘怀那段岁月,从而也就难以真正超脱尘外。 首句“他年远公社”,写诗人未来的境遇。“远公社”指的是退隐后的乡村公社。从字面上看,这一句是写诗人对往昔“远公社”生活的向往,但其中隐含着诗人的难言之隐,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次句“若箇是遗民”,说明自己将变成一个亡国之民——这是作者心中难以摆脱的痛楚回忆。这两句合起来,正是反映了诗人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向往田园生活,另一方面又无法忘怀现实。这种复杂的情感,构成了一个难以言传的微妙心理。 三、四句“不知何事长须鬓,等闲教得从戎来”,紧承上句意脉而加以渲染。这一句表面上写的是须发变白和教子从戎,但其中隐含的意思是:教子从戎的原因是过去所经历的政治迫害和党争倾轧所致。这样,就把诗人隐含的衷曲充分表达出来了。“须鬓”、“教得从戎”这两句不仅有力地补充了“远公社”及“遗民”事的内含;同时也流露了今后事态发展的暗示,所谓“事有不可知者三”(鲁迅评李白诗句),说的正是这种十分复杂而又隐晦的情况。 总之,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孤愤的情怀和超脱尘外的心志。诗中采用了曲折隐晦的笔法,把内心的矛盾和难言之隐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意蕴深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很抱歉,根据我所了解的信息,并不清楚宋]陈洎的《句》的创作背景,以下是我所了解的信息。 陈洎(965—1017年),字思夷,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辛卯科胡宿榜进士第三人。 陈洎天资聪颖,好学上进,自幼受父亲教诲,勤奋刻苦,颇知书义。年轻时又得到参知政事李宗谔的厚待,并将其女儿许配给他为妻,自此名声大噪。陈洎状元及第后,授光禄寺丞,通判舒州。又召回京城任直集贤院,改任太常博士,同知礼仪院事。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陈洎出使契丹。契丹想要宋朝归还关南十县之地,陈洎说:“后晋高祖石敬瑭以卢龙一道赂契丹,周世宗收复三关,都是异代的事情,如果各自要求地界,岂是北朝之福。”契丹无言以对。使还后,陈洎改任右正言、直史馆、知制诰、判尚书刑部。天禧元年(1017年),陈洎病逝,年仅五十三岁。仁宗录其旧恩,赠右补阙。宝元二年(1039年),又追赠尚书工部郎中。
相关诗词
  • 1
    [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2
    [唐]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 3
    [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