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

妙域三时殿,香岩七宝宫。
金绳先界道,玉柄即谈空。
喻筏知何极,传灯竟不穷。
弥天高义远,初地胜因通。
理诣归一处,心行不二中。
有无双惑遣,真俗两缘同。
摘叶疑焚翠,投花若散红。
网珠遥映日,檐铎近吟风。
定沼寒光素,禅枝暝色葱。
愿随方便力,长冀释尘笼。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寺庙庄严美丽、佛法精深、修行成果的诗。作者通过描绘寺庙的宏伟景象、佛教的深刻哲理以及僧人们的修行生活,展现了寺庙的神秘与魅力。 “妙域三时殿,香岩七宝宫”开篇两句便展现了寺庙的庄严美丽。三时殿,象征着寺庙的悠久历史和佛教文化的传承;香岩七宝宫,则描绘了寺庙的富丽堂皇。 “金绳先界道,玉柄即谈空”两句描绘了佛教哲理的深刻。“金绳”象征着佛法,“玉柄”则代表着智慧。先界道,即指佛法为人们划定了正确的道路;即谈空,则是指佛教的空观哲学,认为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解脱烦恼。 “喻筏知何极,传灯竟不穷”两句表达了佛教的普度众生和无尽智慧。“喻筏”是指佛教的智慧如同渡船,可以帮助人们渡过生死苦海;“传灯”则是指佛法如同灯火,可以照亮人们的心灵。这两句诗表达了佛教的无尽智慧和慈悲情怀。 “弥天高义远,初地胜因通”两句描绘了僧人们的修行生活和成果。“弥天高义远”形容僧人们的修行境界高远,“初地胜因通”则表达了僧人们通过修行达到了初地的高峰,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最后,“理诣归一处,心行不二中。有无双惑遣,真俗两缘同”等句再次强调了佛教哲理的深刻和僧人们的修行成果。“理诣归一处”,即指修行的成果达到了同一个境界;“心行不二中”,则是指僧人们的修行心态一致,没有偏颇。“有无双惑遣”,是指佛教认为有和无都是迷惑人的,通过修行可以摆脱这些迷惑;“真俗两缘同”,则是指佛教的真理和世俗观念可以并行不悖,互不影响。 整首诗通过描绘寺庙的庄严美丽、佛教哲理的深刻以及僧人们的修行生活和成果,展现了寺庙的神秘与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信仰和对僧人们的敬仰之情。
创作背景
武三思的《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武三思是唐朝时期的政治家,也曾担任过高官,但他更为人们所知的是其文化修养和诗词造诣。 在唐朝,佛教盛行,许多文人雅士都与僧侣有着密切的交往。武三思秋日寻访复礼上人,可能是出于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也可能是与复礼上人有深厚的友情。在天中寺这个宁静的佛教场所,武三思感受到了秋天的宁静与寺院的肃穆,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此外,唐朝时期文学创作繁荣,诗人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感。武三思在此背景下,以《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为题,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寺院的宁静以及与友人相聚的情感,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才华。 综上所述,武三思的《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经历以及对佛教文化的向往等多方面因素。
相关诗词
  • 1
    [唐]
    藩戚三雍暇,禅居二室隈。
    忽闻从桂苑,移步践花台。
    敏学推多艺,高谈属辩才。
    是非宁滞著,空有掠嫌猜。
    五行幽机畅,三蕃妙键开。
    味同甘露洒,香似逆风来。
    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
    人寻鹤洲返,月逐虎溪回。
    企躅瞻飞盖,攀游想渡杯。
    愿陪为善乐,从此去尘埃。
  • 2
    [宋]
    昔年瞎却我恨,今朝穿却你鼻。
    冤冤相报无休,莫若克己复礼。
    非惟和尚同尘,免得递相钝置。
  • 3
    [唐]
    郁郁山中客,知名四十年。
    恓惶身独隐,寂寞性应便。
    世业公侯籍,生涯黍稷田。
    藤悬读书帐,竹系网鱼船。
    已种千头橘,新开数脉泉。
    闲游摧酒远,幽语向僧偏。
    入洞题松过,看花选石眠。
    避喧长汩没,逢胜即留连。
    自古多高迹,如君少比肩。
    耕耘此辛苦,章句已流传。
    昔日交游盛,当时省阁贤。
    同袍还共弊。
    连辔每推先。
    讲序居重席,群儒愿执鞭。
    满堂虚左侍,众目望乔迁。
    才异时难用,情高道自全。
    畏人颜惨澹,疏物势迍邅。
    贤者闻知命,吾生复礼玄。
    深藏报恩剑。
    久缉养生篇。
    憔悴众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