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送杨谏议赴河西节度判官兼呈韩王二侍御》

贤哉征西将,幕府多俊人。
筹议秉刀尺,话言在经纶。
先鞭羡之子,走马辞咸秦。
庭论许名实,数公当即真。
行行弄文翰,婉婉光使臣。
今者所从谁,不闻歌苦辛。
黄云萧关道,白日惊沙尘。
虏寇有时猎,汉兵行复巡。
王师已无战,传檄奉良臣。
作品赏析
此诗表现了边疆文武官员对裴行俭征讨反叛之举的高度赞扬。整首诗共三十二句,全篇首叙武臣爱好文翰,次述其治军有方,再赞其功成有日,最后以想象边疆形势作结,对裴行俭的赞扬可谓一气呵成。 首联“贤哉征西将,幕府多俊人”,对裴行俭作了极高的赞扬。颔联“筹议秉刀尺,话言在经纶”,是说裴行俭在边疆的决策讨论中,一手持刀尺,用于裁制军衣,一手持经纶,用于筹划军事。“经纶”,借指筹划国家大政。“先鞭羡之子”,指裴行俭的部将郭元振。“走马辞咸秦”,即谓裴行俭对郭元振说的一段话。《旧唐书·裴行俭传》附《郭元振传》说:“初,行俭为洮州之谋,谓元振曰:‘吾终虑后事。吾子幼弱,吾且死,若不早定,后必难制。’”这里即用其事。咸秦,借指关中地区。裴行俭认为郭元振有才干,将来大有作为,把他比作走马辞去的张良。颈联“庭论许名实,数公当即真”,是说在朝廷上讨论时,文武百官都认为名实相符,裴行俭当会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这两句是希望朝廷尽快任命裴行俭为洮州都督。当时吐蕃屡犯洮、叠等州,唐高宗命裴行俭为洮州道安抚大使兼检校左卫大将军,前往镇压。所以这两句诗又含有催促朝廷尽快出兵的意思。尾联“今者所从谁,不闻歌苦辛”,感叹在苦辛之中听不到戍卒的歌声。一方面说明边疆军中纪律严明,没有骚动;另一方面也隐隐透露朝廷没有给以明确的军事任命。黄云萧关道”写的是道路艰危,“白日惊沙尘”则暗示着征戍艰苦。“虏寇有时猎”是说敌人也有出外打猎的时候。“汉兵行复巡”则说明唐军也正在边境上巡行。敌人不时出猎,说明其伺机犯边;而唐军目前按兵不动,则说明朝廷尚无出战之打算。所以末句说“王师已无战”,只得传布檄文,让裴行俭得以名正言顺地赴任了。 此诗虽然用语委婉、含蓄,但其对裴行俭的赞扬仍可以辨识出来。作者如实地描绘了当时唐与吐蕃的关系和形势,可谓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当时的政治倾向。全诗前后呼应连贯,无奇僻之病而自有风骨,可以说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
《送杨谏议赴河西节度判官兼呈韩王二侍御》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首先,诗中的“杨谏议”可能指的是一位姓杨的谏议大夫,而“河西节度判官”则是他的职位,负责河西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此外,诗中提到的“韩王二侍御”可能是指两位侍御史,他们是皇帝的近臣,负责监督百官。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朝的边疆战争和官僚政治有关。在唐朝时期,河西地区是边疆重镇,经常发生战争。同时,唐朝的官僚制度也较为复杂,官员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也时有发生。因此,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杨谏议赴河西任职的祝愿和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唐朝政治和社会的一些特点。 以上仅是简要介绍,如果需要更多详细信息,可以阅读诗歌鉴赏类书籍或请教语文老师。
相关诗词
  • 1
    [唐]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 2
    [唐]
    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 3
    [唐]
    去年六月西河西,今年六月北河北。
    沙场碛路何为尔,重气轻生知许国。
    人生在世能几时,壮年征战发如丝。
    会待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也未迟。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