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闻笛》

谁将玉笛按凉州,吹彻春风不下楼。
若道声声都是恨,不知消得几多愁。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凉州词》,作者借乐府旧题抒发了对远方边疆战事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士兵的同情。 首句“谁将玉笛按凉州”,起笔之处就给人以无限遐想。那是一个夜晚,边疆的月光如水,一位少女吹奏起《凉州》曲调,乐曲婉转悠扬,飘荡在边疆的夜空中,为这首诗定下了一个“愁”的基调。“凉州”是唐代边塞乐章《凉州曲》的简称,抒写边塞的雄浑荒凉,曾感动过多少长期处于安史战乱中心的唐人。这时,诗人听到笛声,又自然联想起西北边疆的战争和征戍,他猜测这笛声是否有着“此曲只应天上有”的万般愁恨,却并不对笛声作更为具体的描绘,留下一个空灵的想象空间。 第二句“吹彻春风不下楼”,是对笛声高亢嘹亮以致“春风不下楼”的效果描绘。这笛声,“如花腔的百转千回”(郑振铎语),蕴含着无尽的悲苦凄厉,回旋荡漾在寂静的夜空里。这笛声仿佛能够穿越季节的界限,“春风”是和煦温暖的,但当它和“愁恨”联系在一起时,就变得凄厉刺骨了。这“春风不下楼”的笛声,使我们联想到诗人那忧郁的眼神,凄苦的心情。 最后两句“若道声声都是恨,不知消得几多愁”,是对全诗的总结。“声声都是恨”是就笛声本身而言,而“不知消得几多愁”则是触此物而引起的感慨,是听者对笛声的感受和联想。这里使用了两个问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对往事的回忆,对远在故乡亲人的思念。诗句中的“若道”二字,表现了听者从笛声中听出了愁恨的无限感慨和迷惘之情。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听到笛声时产生的联想和感受,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关切之情。诗中没有具体描绘笛声的内容和效果,而是通过“谁将玉笛按凉州”、“不知消得几多愁”等词句,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回味的余地。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情感深沉而富有个性。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首借乐府旧题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佳作。
创作背景
《闻笛》是宋朝诗人刘翰的诗作。创作背景可能包括: 1. 诗人对音乐的喜爱和对笛子的独特感受。笛子作为中国古老的音乐乐器,具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可能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 2. 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感悟。诗中的“一雁下长天”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而笛声则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3. 诗人对故乡和旧日的怀念。笛声可能引起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产生怀旧之情。 这些都是推测,具体创作背景需要参考诗人的生平、作品风格和时代背景等因素。
相关诗词
  • 1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2
    [唐]
    苍茫明月上,夜久光如积。
    野幕冷胡霜,关楼宿边客。
    陇头秋露暗,碛外寒沙白。
    唯有故乡人,沾裳此闻笛。
  • 3
    [唐]
    故人随化往,倏忽今六霜。
    及我就拘限,清风留此堂。
    松竹逾映蔚,芝兰自销亡。
    绝弦罢流水,闻笛同山阳。
    炯如冰玉姿,粲若鸾凤章。
    欲翥摧劲翮,先秋落贞芳。
    正平赋鹦鹉,文考颂灵光。
    二子古不吊,夫君今何伤。
    黄墟既杳杳,玄化亦茫茫。
    岂必限宿草,含凄洒衣裳。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