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送孙伯野》

清议岂徒光四户,直声应已到三韩。
黄门有手能批敕,太学无人为举幡。
作品赏析
这首诗对当时的朝政腐败、官吏昏庸、太学生无能为力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首句“清议岂徒光四户”中的“清议”指的是公正的言论,即正直的朝臣对朝政的评论。“四户”在古代代指朝堂中的四个方位,此处用以比喻朝堂之上的众多官员。“清议岂徒光四户”表示,这些正直的言论怎能只能让少数官员受益,而大部分官员都受到朝政腐败的影响。 第二句“直声应已到三韩”中的“直声”表示公正的声音,但这里的“三韩”应该不是指朝鲜半岛的三韩部落,因为古代的“三韩”部落并非泛指多数人。这里的“三韩”可能是暗指那些昏庸、贪腐的官员们,这些正直的声音已经传到了他们的耳中,对他们起到了警示作用。 第三句“黄门有手能批敕”中的“黄门”指的是宦官,“批敕”则是指宦官有权修改法令。这句诗是在讽刺那些宦官专权、徇私枉法的行为。 最后一句“太学无人为举幡”中的“太学”指的是朝廷的最高学府,“举幡”则是指太学生无能为力,无法为朝廷选拔有才干的人才。这句诗是在讽刺那些太学生没有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对朝政的腐败没有起到任何的帮助作用。 整首诗通过对朝政腐败、官吏昏庸、太学生无能为力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失望。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得这种讽刺显得生动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创作背景
**《送孙伯野》是宋代的杨适创作的一首诗,创作背景是为送别友人孙伯野而作**。在古代,诗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与朋友离别的情感和祝愿,这首诗就是杨适在送别孙伯野时,为表达友情、祝愿和不舍之情而创作的。
上一首
《遣兴》
下一首
《偶得》
相关诗词
  • 1
    [唐]
    黄骢少年舞双戟,目视旁人皆辟易。
    百战能夸陇上儿,一身复作云中客。
    寒风动地气苍茫,横吹先悲出塞长。
    敲石军中传夜火,斧冰河畔汲朝浆。
    前锋直指阴山外,虏骑纷纷胆应碎。
    匈奴破尽人看归,金印酬功如斗大。
  • 2
    [唐]
    中岁分符典石城,两朝趋陛谒承明。
    阙下昨承归老疏,天南今切去乡情。
    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
    伯道暮年无嗣子,欲将家事托门生。
  • 3
    [宋]
    金沙春三月,桃李照城郭。
    石峡赬鲤鱼,时时醉宾幕。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