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文德化洽,新殿集贤初。 庸菲参高选,首滥承明庐。 殊私光辅弼,荣送列簪裾。 座引中厨馔,杯锡上尊馀。 翠叶浓丹苑,晴空卷碧虚。 忝同文史地,愿草登封书。 |
|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以写景起,重在扣合“新殿”即指崇文殿,既扣住了诗题“游崇文殿应制”,又赞颂了皇帝文德之盛。这一联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崇文殿为帝王集贤殿院讲学藏书之地,此处新殿初建,文德洽和,正体现出此时太平气象。 颔联“庸菲”指自己,“参高”指举荐贤才,自谦与贤才并列,有幸参预盛集。应制诗中自谦而恭维君主,方见真情,这正是诗文要含而不露之理。同时诗人还暗示自己已被朝廷所赏识,步入仕途,暗示方式既客观又隐晦。 颈联具体描写了朝廷对作者的特殊礼遇。皇帝能够“辅弼”人才,是由于得到了众位贤士。“荣送列簪裾”通过送行的众多官员表现出贤士间团结和睦的气氛。作者自比“忝同文史地”,说明自己跻身文坛,与贤士并肩工作,心中不胜欣喜。同时又表达了愿意为朝廷草拟“登封书”,即愿意为朝廷效力的诚恳愿望。 全诗在写作上呈现出雍容典雅、含蓄委婉的特点,在用典上多而不露,合于体要,在应制诗中上乘。 此诗写作者游崇文殿应制时所见所思所愿,用典贴切,语合体要,但整首诗的感情并不激昂高亢,而是温和平淡,不露声色,体现出宫廷文学特有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