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挽谏坡居士》

谏议村中一布衾,幽潜两事最堪称。
瘗骸鬼结来生草,削发僧然后夜灯。
螭篆凄凉嗟老钝,薤章呜咽动亲朋。
羡公有子能如此,多少英雄叫不应。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访谏议村,看到村民朴素、清苦的生活后,有感而发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村民生活的赞美,对有孝子贤孙的欣慰,同时也对那些不能与乡邻共乐,不能知足的“英雄”表示了遗憾。 首联“谏议村中一布衾,幽潜两事最堪称。”谏议村是作者游访的地方,这里的村民生活十分朴素清苦。“一布衾”就是其中一例。作者认为这种朴素清苦的生活态度是十分值得称道的。 颔联“瘗骸鬼结来生草,削发僧然后夜灯。”上句写鬼魂再世投胎,下句写削发出家的僧人。这两句概括地写出了谏议村村民的两种生活道路:或了结一生,死后结草为鬼;或削发出家,青灯古佛过活。作者对这两种道路都持肯定态度。 颈联“螭篆凄凉嗟老钝,薤章呜咽动亲朋。”上句写村民敬惜字纸,下句写村民为死去的亲人祈祷。这两句分别写出了村民的文化心理和淳朴的民情。作者对这两种民情都表示了赞赏。 尾联“羡公有子能如此,多少英雄叫不应!”这一句是作者对有孝子贤孙的老人表示欣慰。 全诗语言平实,含义隽永,诗人以议论为主,叙议结合,给人以丰富的迪。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农村中淳朴的民情,它对于改变当时人们过着“朝夕图衣食”的生活而“不知礼义为何物”的社会风气,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游访者与农民之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关系的肯定。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特色:首先是以议论为主,叙议结合。其次是以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如“幽潜两事最堪称”一联,表面上是写村民生活的高洁不凡,实际也是对那些为了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而坑蒙拐骗、肆意欺压百姓的人进行了有力的讽刺。第三是运用白描手法。它的语言平实、简洁、意味隽永。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创作背景
《挽谏坡居士》是宋代文人方逢振所作的一首悼念诗,为挽悼一位名叫谏坡居士的逝者而作。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友情背景:方逢振与谏坡居士可能存在深厚的友情关系,他们或许在生活中有着密切的交往和共同的志趣。因此,当谏坡居士去世时,方逢振感到悲痛和失落,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 2. 社会背景: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雅士之间的交往和诗歌唱和是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因此,方逢振的这首挽诗也可能是在这种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3. 文学背景:宋代诗歌注重表现个性和情感,悼亡诗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方逢振的《挽谏坡居士》可能也受到了当时文学风格和主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涉及到友情、社会和文学等多个方面,表达了方逢振对谏坡居士逝去的悲痛和怀念之情。
相关诗词
  • 1
    [宋]
    巷陌风光纵赏时。
    笼纱未出马先嘶。
    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
    花满市,月侵衣。
    少年情事老来悲。
    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
  • 2
    [宋]
    万事令人心骨寒。
    故人坟上土新干。
    淫坊酒肆狂居士,李下何妨也整冠。
    金作鼎,玉为餐。
    老来亦失少时欢。
    茱萸菊蕊年年事,十日还将九日看。
  • 3
    [唐]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