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扫花游/扫地游》

野亭话别,恨露草芊绵,晓风酸楚。
怨丝恨缕。
正杨花碎玉,满城雪舞。
耿耿无言,暗洒阑干泪雨。
片帆去。
纵百种避愁,愁早知处。
离思都几许。
但渐惯征尘,斗迷归路。
乱山似俎。
更重江浪淼,易沈书素。
瞪目销魂,自觉孤吟调苦。
小留伫。
隔前村、数声箫鼓。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离别之情的诗歌。诗歌以“野亭话别”开始,既设定了离别的场景,也引出了离别的主题。作者用“恨露草芊绵,晓风酸楚”来形容离别时的环境,露珠、草丛、晨风都充满了悲伤的气氛。 “怨丝恨缕。正杨花碎玉,满城雪舞。”这几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柳絮飘飞,如同碎玉满城飞舞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接着,“耿耿无言,暗洒阑干泪雨。”作者以无言的泪水,洒落在栏杆上,形象地表现出了内心的悲伤和无法言说的痛苦。 下片“片帆去。纵百种避愁,愁早知处。”描绘了离别的船只离去,尽管有百般方法想要避开忧愁,但忧愁却早已在心中扎根。然后,“离思都几许。但渐惯征尘,斗迷归路。”几句进一步描述了离别的思绪和迷失在征途中的无奈。 “乱山似俎。更重江浪淼,易沈书素。”作者以乱山如菜板,重江浪浩渺,书信易沉的意象,生动地表现出离别的艰难和音讯难通的困境。接着,“瞪目销魂,自觉孤吟调苦。”以瞪目销魂,孤吟调苦的形象,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悲痛和孤独。 最后,“小留伫。隔前村、数声箫鼓。”作者以短暂的停留,隔着前村,听到数声箫鼓的结尾,既展示了离别的场景,也让人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孤独仍在持续。 整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孤独,让人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悲伤和无法言说的痛苦。
创作背景
**《扫花游》是宋朝方千里的作品,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洛阳、汴京一带均遭受战争破坏。不久,汴京沦陷。这样的背景下,方千里携家南逃,先到达淮海地区,然后渡江至金陵,再由金陵沿江而上到达江西,最后由江西南下广东,避难于南雄。这首词是他在金兵南侵后的感时抒愤之作,借古忧今,抒发出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具体写作年月虽不可考,但大概作于建炎晚期(公元1129年—1130年)避难江南,舟行长江之时。
相关诗词
  • 1
    [南北朝]
    旌回外壝。
    跸静郊门。
    千乘按辔。
    万骑云屯。
    藉茅无咎。
    扫地唯尊。
    揖让展礼。
    衡璜节步。
    星汉就列。
    风云相顾。
    取法于天。
    降其永祚。
  • 2
    [宋]
    守得梅开著意看。
    春风几醉玉栏干。
    去时犹自惜余欢,雨后重来花扫地。
    叶间青子已团团。
    凭谁寄与蹙眉山。
  • 3
    [宋]
    月旦评中,有如公者,更谁与俦。
    看纷纷仁意,春风和气,堂堂义事,砥柱中流。
    己重物轻,身穷道泰,却占人间第一筹。
    回头笑,彼纷纷名利,过影浮沤。
    夷犹。
    庭户清幽。
    算此境神仙别一洲。
    但烧香挂画,呼童扫地,对山揖水,共客登楼。
    付与儿孙,只将方寸,此外无求百不忧。
    宜多寿,自今开八帙,到八千秋。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