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寄周秀实》

天目之水停山椒,汇为双溪霅与苕。
先生苕上结邻好,远得径山中洞霄。
浮图道人支若永,赤城黄冠陆修静。
前山后山松柏帏,七盘九盘龙虎鼎。
山前篮舁过者谁,不是长须谢灵运。
此游已恨失春期,更待清和闲书景。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天目之水停山椒,汇为双溪霅与苕。”描绘了天目山的溪水,在山脚下汇聚成两条溪流,霅溪和苕溪。诗人的笔触生动,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山水的灵动。 “先生苕上结邻好,远得径山中洞霄。”诗人与友人在苕溪上结为邻里,远离尘嚣,得享径山中的洞霄之景。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浮图道人支若永,赤城黄冠陆修静。”这两句提到了两位道士,支若永和陆修静,他们分别代表了佛教和道教的元素,展现了诗人对宗教的包容和理解。 “前山后山松柏帏,七盘九盘龙虎鼎。”这里的描绘更为细致,前山后山的松柏宛如帷幕,而山路盘旋曲折,宛如巨大的龙虎鼎。诗人的比喻形象生动,使得山水之景更加立体。 “山前篮舁过者谁,不是长须谢灵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借用了谢灵运的形象,来描绘在山水间游赏的雅趣。 最后两句“此游已恨失春期,更待清和闲书景。”表达了诗人对此次游玩的遗憾,因为已经错过了春天的美景,但他期待在清和的时候再次游玩,欣赏美景。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生动,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与友人的交往,体现了诗人的友情和包容的宗教情怀。
创作背景
**《寄周秀实》是宋朝诗人王洋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与友人周秀实之间的交往和情感有关**。可能是诗人王洋对友人周秀实的思念,或者是对周秀实的生活、品性或才华的赞赏等引发了此诗的创作。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才能确定。如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建议查阅相关的诗歌解析或文学史资料。
相关诗词
  • 1
    [宋]
    回环叠嶂倚长空,丹凤曾栖晻霭中。
    殿阁至今无燕雀,溪山随处有梧桐。
    竹荣秀实笼晴景,瀑泻寒泉潄应风。
    伫看来仪新乐府,吾皇勋德与虞同。
  • 2
    [明]
    太息南冠久陆沉,百年风节见于今。
    王嘉不就公孙诏,朱泚宁移秀实心。
    辽海有灵归夜月,荒原无树着秋吟。
    不知江汉新降鬼,曾忆天朝雨露深。
  • 3
    [宋]
    夏畦流膏白雨翻,北窗幽人卧羲轩。
    风轮晓入春笋节,露珠夜上秋禾根。
    (或为予言:草木之长常在昧明间,早作而伺之,乃见其枝起数寸,竹笋尤甚。
    又夏秋之交,稻方含秀,黄昏月出,露珠起于其根,累累然忽自腾上,若有推之者,或入于茎心,或垂于叶端,稻乃秀实,验之信然。
    此二事与子由养生之说契,故以此为寄。
    )従来白发有公道,始信丹经非妄言。
    此身法报本无二,他年妙绝兼形魂。
    (《传灯录》有形神俱妙者,乃不复有解化之事。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