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登三乡寺阁》

历览宜阳道,披轩临朔风。
地疑尘世外,人尽画图中。
岩曲疏钟答,村前小彴通。
水烟寒更白,山气晓微红。
游宦真浮梗,流年似转蓬。
长怀无所寄,尽日送归鸿。
作品赏析
这首诗《历览宜阳道,披轩临朔风》是一首描绘宜阳道美丽景色的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感慨。 首联“历览宜阳道,披轩临朔风”,诗人描绘了他在宜阳道上一边游览,一边迎着北风打开窗户的情景。这个场景既表现了旅途的艰辛,也表现了诗人的兴致和探索精神。 颔联“地疑尘世外,人尽画图中”,诗人用“地疑尘世外”来形容他所处的环境,表达了他对宜阳道美丽景色的赞叹。而“人尽画图中”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美丽,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 颈联“岩曲疏钟答,村前小彴通”,诗人描绘了山谷幽深、钟声疏远、村前小桥通行的景象,这些细节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真实。 尾联“水烟寒更白,山气晓微红”进一步描绘了水气寒冽、山色微红的景象,与前文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宜阳道的美丽和神秘。 最后两句“游宦真浮梗,流年似转蓬”,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的感慨,如同浮萍一样漂泊不定,时间如同转蓬一样流逝,无处寄托。这种感慨既有对旅途艰辛的感叹,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宜阳道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感慨和对美丽景色的赞叹。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节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真实、生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创作背景
《登三乡寺阁》是宋代文学家蔡襄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三乡寺阁楼,俯瞰四周美景的心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创作背景: 蔡襄生活在北宋时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还是一位诗人、散文家和政治家。《登三乡寺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蔡襄在游览三乡寺时,被周围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于是登上阁楼,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2. 主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欣赏自然美景和抒发个人情感。通过描绘三乡寺阁楼上的景色,蔡襄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3. 艺术手法: (1)意象描绘: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描绘自然景观,如“青山绿水”、“白云苍狗”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2)对仗工整:这首诗的对仗非常工整,如“青山绿水”与“白云苍狗”,“风烟万里”与“天地一沙”,使得诗句更加和谐优美。 (3)抒情表达:诗中穿插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世事洞明皆学问”等,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4. 意义: 《登三乡寺阁》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蔡襄作为文人的才情和审美情趣,还传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诗词
  • 1
    [南北朝]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 2
    [唐]
    未央初壮汉,阿房昔侈秦。
    在危犹骋丽,居奢遂役人。
    岂如家四海,日宇罄朝伦。
    扇天裁户旧,砌地翦基新。
    引月擎宵桂,飘云逼曙鳞。
    露除光炫玉,霜阙映雕银。
    舞接花梁燕,歌迎鸟路尘。
    镜池波太液,庄苑丽宜春。
    作异甘泉日,停非路寝辰。
    念劳惭逸己,居旷返劳神。
    所欣成大厦,宏材伫渭滨。
  • 3
    [明]
    驰电非久炬,瞥火现青华。
    五通成达仙,道品登三车。
    菴罗列宝树,恒河泛金沙。
    怖碍允都捐,是证生者涯。
    ¤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