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长安卧病》

身世足堪悲,空房卧病时。
卷帘花雨滴,扫石竹阴移。
已觉生如梦,堪嗟寿不知。
未能通法性,讵可免支离。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自己的身世和感慨为切入点,通过描绘空房卧病、花雨卷帘、扫石移竹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中的“身世足堪悲”,表明了诗人的身世之痛。他曾经经历过种种苦难和挫折,留下了许多悲伤的回忆。这为接下来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础。 “空房卧病时”描绘了诗人独自在空房中卧病在床的情景,突显出他的孤独和寂寥。这个场景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虚和无助,也暗示了他对人生的迷茫和无奈。 “卷帘花雨滴”和“扫石竹阴移”这两个描绘自然景象的意象,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隐喻了时光荏苒、岁月无情,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些景象使诗人的感慨更加深刻。 “已觉生如梦,堪嗟寿不知”这两句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生命感悟。他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短暂而虚幻,他感到自己对生命的无知和无力。这种对生命的悲观和无奈情绪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最后,“未能通法性,讵可免支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无法解脱人生痛苦的无奈和感慨。他无法通达法性,无法摆脱人生的困扰和痛苦,这使他感到非常遗憾和无助。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自己的身世和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无法解脱人生痛苦的无奈和遗憾。这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长安卧病》是唐朝诗人韦庄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末的社会动荡和黄巢起义有关。从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冬到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春,黄巢起义军进驻长安,这个时期农民起义发展到了高潮,同时也达到了转折点。农民起义领袖的战略失误,以及李唐王朝官军的残酷镇压,使得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韦庄因应举留在长安,与他的弟弟妹妹一度失散,他还卧病在床多日。他亲身经历了这场社会巨变,所以在离开长安的第二年,即中和三年,他在东都洛阳创作了这首堪称他平生之力作的史诗《长安卧病》。
相关诗词
  • 1
    [明]
    孤枕寒生好梦频,几番疑见忽疑真。
    情知好梦都无用,犹愿为君梦里人。
  • 2
    [唐]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乱
  • 3
    [唐]
    十年耕钓水云间,住僻家贫少往还。
    一径绿苔凝晓露,满头白发对青山。
    野僧采药来医病,樵客携觞为解颜。
    空恋旧时恩奖地,无因匍匐出柴关。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